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4/05/23
Thursday
14:49

通血管 預防中風

記者夏起玲/中市報導
2008.08.13
針對中風的高危險群進行血管再通手術,來增加腦部血流,使病患遠離中風威脅,已成為更積極的治療趨勢。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腦中風中心主治醫師陳春忠說,在病患尚未中風前就斷了病魔的來路,防患未然,應該才是最根本的治療。 該院自成立腦中風中心以來,即選定國人好發的顱內動脈狹窄主動出擊,目前已完成近卅例。每當病患做完腦血流檢查,確定處於中風高危險群後,即為之進行顱外顱內動脈吻合術,也就是血管再通治療。如此一來,病患的腦血流提高,因狹窄導致中風的可能便順勢免除。 陳春忠表示,腦中風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三名,同時也是成人失能的主要病因,每年至少有十萬人經歷或大或小的中風。 又根據統計,顱內動脈狹窄病人每年的中風機率,竟高達百分之八,五年內再中風的機會超過百分之四十,不加預防有若坐以待斃。 目前治療中風的方法進步很多,譬如在急性期可用血栓溶解劑來打通血管,但畢竟是在發生中風之後。若能在中風發生之前,藉由影像檢查確定其是否有血流不足的病因,若有,則透過血管再通治療來增加其血流,藉以消弭每年百分之八的中風風險。 這就如同心臟支架一樣,在病患尚未心肌梗塞前即透過支架或繞道手術來增加心肌血流,藉以消除心肌梗塞風險。 目前血管再通治療分為兩類,一種為顱外顱內動脈吻合術,經影像檢查篩出血流不足者予以施術,唯一的限制是,無法精確預估血流不足多少、應該增加多少才夠,端視操刀醫師的經驗判斷。 另一種方式為類似心導管般的血管內氣球擴張術,或是裝置支架來治療。這項技術在顱外狹窄(頸動脈)部分已運作成熟,於顱內狹窄部分則仍在發展當中,尚需假以時日。所以目前該院主要以第一種手術方式來治療此類病人。 圖說:醫師陳春忠說明詹姓患者術後的情況。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