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4/05/06
Monday
22:01

高粱致命殺手軸腐病出現田間

取自金門縣府網站
2008.08.10
高粱軸腐病(細菌性軟腐病)是金門高粱的殺手之一,今年已在和平新村附近的農田出現! 金門的高粱田由於長期連作,加上不當施肥及田間管理不當,導致生產環境惡質化,已有許多病害陸續出現;金門縣動植物防疫所和建設局農林課呼籲全縣農友共同建立優質農業生產環境,以防治高粱易發的各種病蟲害。 防疫所長莊謙恭表示,對於高粱病害,農友如果需要援助,可洽詢電話:「三三六六二六」;防疫所的人員將盡力提供服務。防疫所表示,若需要消毒水或藥劑,防疫所也可以視實際需要提供。 關於高粱軸腐病,根據防疫所的說明:本病主要由軟腐病原細菌所引起,通常在梅雨季及颱風季節發生嚴重。得病的高粱會在植株抽出三到四個葉片後,開始出現病徵;若再遇到高溫多濕的天氣,則會一發不可收拾。 高粱罹病時,病徵多由內側新葉(最頂端呈輪狀之四到五葉)開始發生,下葉位或基部葉片則維持正常。 罹病的葉片及莖桿組織初期會出現水浸狀病斑,嚴重時葉片及莖部會呈現明顯的軟腐現象,並造成植株腐敗、倒伏。 罹病組織極易剝離,只要稍一用力即可將高粱拔起。縱剖罹病植株,則可看到病健部組織的界線極為分明-罹病組織並會發出極強烈的氣味;罹病較輕微的植株,會在上位的葉子上形成深色的條斑或塊斑,狀如除草劑為害的狀況。 幼苗被害時,會由心葉開始出現萎凋的現象,後期則出現軟腐病症;若剝視罹病植株,可以見到生長點部份呈深褐色,病斑會由此向外擴散。植株將因生長點被害而無法正常生長,終致死亡。 高粱軸腐病的主要感染源為帶菌的種子、土壤中存活的菌體及罹病的殘株;高含水量的土壤則有利於病原細菌的侵入及增殖。此外,經由雨水飛濺,或因地勢低窪、排水不良、積水等因素,也較易發生高粱軸腐病;若噴灌供水則會助長病勢擴展。 根據防疫所的說明,高粱軸腐病的防治策略包括:種子消毒或拌種(消毒用的漂白水可向防疫所領取)。土壤處理。水分管理。肥培管理。輪作或種植綠肥作物。藥劑處理(如需因軸腐病發生所需要的防治或拌種藥劑可洽防疫所第三課,並於診斷後提供藥劑)。 種子帶菌的機率極大,對種子消毒或拌種可在發芽、植株生長前抑制病原菌。種子消毒時,可於播種前,以45-50℃熱水浸漬三十分鐘後再行播種,也可以用市售的漂白水1%稀釋液浸泡種子二十分鐘,沖水將漂白水清洗後再播種,但濃度不可任意提高,時間亦儘量不要延長,以避免傷害種子而不發芽。漂白水可向防疫所領取。 拌種時可採用殺細菌劑,並以推薦濃度所需的用量混入裝種子的容器中,充分攪拌,使藥劑均勻覆蓋於種子外表;播種時再直接播於田間。當種子內污染或感染的病原菌接觸藥劑時,可迅速被抑制而降低病害發生。 發生嚴重病害的田區,種植前必須進行土壤處理,先清除罹病殘株後,將土壤灌水保持濕潤,再以0.025厘米厚度的透明塑膠布覆蓋,藉太陽能的熱度達殺菌效果,經三至四週後,掀開塑膠布散熱,再行種植。 強力水柱噴灌除了會把大量水分灌注至植株的心芽部份,加劇病勢,也會造成植株受傷,增加病原細菌侵入的管道,因此發病區要避免用強力水柱噴灌並加強排水措施。 在肥培管理方面,必須注意營養平衡;氮肥的施用不可過量;可加強施用微量元素,利用銅劑延緩病勢發展。 由於長期種植同一類作物(高粱)易導致連作障礙,若能適當輪作其他非禾本科植物或綠肥,將可改變土壤中的微生物相,改變土壤的化學性質,提升植株的健康度,減少病蟲害的寄主並降低病蟲害的發生。 細菌性病害的防治藥劑為抗生素類藥劑及銅劑。幼苗萌發時可採行預防性施藥;病害發生初期則可進行藥劑防治。由於抗生素類的藥劑易受高溫分解而降低藥效,銅劑於高溫施用則容易產生藥害,因此在黃昏溫度較低時噴施藥劑的效果較佳。 病害嚴重田則需考慮於種植前先進行土壤處理,以達預防效果。防治藥劑均不需進行殘留量分析,安全性應無問題,但因均未推薦於高粱應用,是否會發生藥害則無法確定,因此施用前宜小規模測試,確定無藥害發生時再行噴施。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