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4/05/17
Friday
19:02

總統府舉行宣誓典禮

記者李錫卿/台北報導
2008.07.21
總統府今天上午,舉行97年7月份總統府月會暨宣誓典禮,由總統馬英九主持,月會並聽取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江丙坤所作的專題報告。 在唱國歌及向國旗暨國父遺像行三鞠躬禮後,首先舉行宣誓儀式,宣誓人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委員並為主任委員陳樹、總統府副秘書長高朗、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委員並為副主任委員李紀珠在總統監誓下宣讀誓詞,儀式莊嚴隆重。隨後,江丙坤董事長以「兩岸和平、經濟雙贏」為題,進行專題報告。 內容大要為: 壹、前言-兩岸關係對台灣政經發展之重要性 過去60年來兩岸是分裂、分治的情勢,期間可分為兩個階段。1949年至1987年,兩岸軍事對峙、政治對立,但經濟則是各自獨立發展,大陸拚政治、台灣拚經濟,也因此創造了台灣奇蹟,讓台灣進入亞洲四小龍的行列。1988年後至今20年,兩岸領導人在關鍵時刻作出了關鍵的決定,期間雖然兩岸政治對立,但經濟交流熱絡。 中國大陸方面,1979年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路線,1992年他的南巡講話讓大陸改革開放路線定調,也因此看到今天中國大陸快速經濟起飛的情況,這個決定不但改變中國大陸,也改變了全世界。 而在台灣方面,1987年是台灣經濟史上關鍵的一年,蔣經國總統作了三項措施改變了台灣也改變了大陸:宣布解除戒嚴,解除黨禁,推動政治民主化,才有2000年的政黨輪替;開放台灣同胞到大陸探親,探親帶動了台商到大陸投資的機運,也因此兩岸經濟關係開始發展。 1987年台灣對外貿易出超創新高達187億美元,當時台灣的出口只有537億美元,對美出超160億美元,當時面對美國強大的壓力,一方面台幣升值,勞力密集產業開始外移,但政府即時推動國際化、自由化,也讓台灣的產業結構順利轉型。 經過這60年,今年國民黨在立法院及總統大選獲勝,兩岸能否從政治對立走上兩岸和平經濟雙贏,提升兩岸人民福祉,是考驗兩岸領導人智慧與毅力的時候。 貳、二十年來兩岸的經貿發展 (一)中國大陸的崛起 兩岸經濟比較: 1987年至2007年間,在GDP方面,台灣增加3.6倍,大陸增加11.7倍;每人的GNP,台灣增加3.1倍,大陸增加9.5倍;在出口與進口方面大陸呈現快速的成長,使得大陸變成世界的工廠、世界的市場。 造成大陸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則是大陸以優惠條件招商引資,產生磁吸效應。隨著大陸經濟崛起,全球資金轉向大陸投資,根據大陸統計,累計至2007年底止,外商在大陸直接投資實際金額高達7667億美元,中國大陸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已連續15年居開發中國家首位。 經濟成長快速,1991至2007年間之年平均經濟成長率達10.5%,居世界第一。 大陸將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2007年經濟成長率高達11.9%創近13年來的新高,國內生產毛額達24.953兆人民幣,預料將首次超越德國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僅次於美、日。 很多的投資,特別是台商的投資,帶動大陸出口增加,也讓中國大陸在整個世界排名逐年提升,2004年已越超日本成為第三大貿易國。 (二)兩岸經貿的發展 政策演變-一方面政治對立,另方面經濟則是互補。 政治面是由軍事對峙、三不政策、解除戒嚴、開放探親、國統綱領、兩會對話、「兩國論」爭議、一邊一國、「反分裂法」到兩會復談。經濟面則是由全面禁止、間接貿易與投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戒急用忍、「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積極管理、有效開放」到政策鬆綁。 兩岸經貿蓬勃發展 (1)大陸成為台商投資最多的地區:依台灣的統計,累計至2008年5月赴大陸投資共有36,850個投資項目,金額為689.7億美元,占同期台灣對外投資總額的54.6%;而依大陸的統計顯示,累計至2008年3月止,一共有75,679個項目,金額為461.8億美元。事實上兩岸的投資金額統計均屬偏低,根據專家學者推估約在1千至1千5百億美元間。 (2)大陸成為台灣最大貿易對象、出口市場及出超來源:2007年對大陸與香港的出口比重高達40.7%,遠超過我第二大出口地區美國的13%。我國自大陸與香港進口298.4億美元,比重達13.6%,為我第二大進口來源;對大陸與香港貿易創造706億美元順差,同年台灣對外貿易出超總額僅有273.8億美元。這顯示兩岸經濟依賴程度增加。 (3)WTO指出,中國大陸已成為台灣的「出口平台」:由日、台、美三角貿易轉向日、台、中、美四角貿易。 (4)過去台灣經濟成長主要仰賴國內需求,但近年來台灣內需不振(除2004年之外),經濟成長徒賴外需支撐,即出超尤其是全賴對大陸出超迅速擴張的貢獻所致。如2006、2007年的外需貢獻度各分別高達3.78%、3.89%。 政治對立的代價 (1)1993年至1999年國民黨執政時期台灣的年平均經濟成長率6.3%,居亞洲自由經濟體第二位。亞洲金融風暴時,政府採取穩定股市、振興房市、擴大內需(638億)等措施,1998年亞洲自由國家經濟成長率台灣一枝獨秀達4.6%,失業率僅2.7%。 (2)2001年至2007年民進黨執政時期平均經濟成長率3.8%,居亞洲四小龍及亞洲開發中國家之末。較1993至1999年衰退2.5個百分點,衰退率居亞洲各國之冠。2001年核四停建的代價則是全世界的經濟多為正成長,台灣則是負成長,居亞洲倒數第二。 (3)近幾年來經濟表現相對欠佳的原因:投資及消費信心喪失,民間投資卻步、政府投資萎縮、民間消費低迷。政經情勢的擾嚷難安,政府政策的錯誤,打擊企業投資信心,導致民間及外人投資意願低落。 國內投資成長仍緩,超額儲蓄依然過多及外匯存底繼續擴增,持續反映國內經濟失衡造成資源閒置的狀況,如無法獲致有效的紓解,日後台灣經濟發展的動能仍將受到掣肘。 參、台灣面臨的困境 (一)政治對立的結果,讓台灣得不到尊嚴,百姓也得不到幸福。 (二)兩岸對立,讓台灣國際空間受限,加上區域整合,東協加三的形成,讓台灣步上邊緣化的危機。 肆、2008年-兩岸和平、經濟雙贏的歷史機遇 (一)兩岸和平的契機 兩岸兩會成立,達成「擱置爭議、求同存異」的共識,建立兩會制度化協商機制的基礎。 (1)1991年3月9日海基會成立。 (2)1991年12月16日海協會成立。 (3)1992年兩岸兩會形成「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 (4)1993年辜汪新加坡會談,建立兩岸制度化協商機制,兩岸關係邁出重要一步,同時簽署「辜汪會談共同協議」、「兩會聯繫與會談制度協議」、「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協議」、「兩岸掛號函件查詢、補償事宜協議」等四項協議。 2005年4月29日,國共領導人56年來第一次會談(連胡會),達成五大共同願景(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為奠定兩岸和平穩定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2007年10月中共領導人胡錦濤於17大報告,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 2008年馬總統的兩岸政見 (1)堅持兩岸「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原則,即在任內不與對岸協議統一的問題,不追求法理上的台灣獨立,兩岸均不使用武力。 (2)恢復兩岸對話,在「一中各表」的原則下,協商兩岸和平協議,終結兩岸的敵對狀態。 2008年5月20日馬總統就職演說:未來我們也將與大陸就台灣國際空間與兩岸和平協議進行協商。 (二)經濟雙贏的機遇 2008年5月26日、29日,兩會同意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聯繫往來與協商談判。2008年6月12日「江陳會議」,兩會正式復談,重啟對話。2008年6月13日,兩會簽訂「海峽兩岸週末包機會談紀要」及「海峽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台旅遊協議」兩項歷史性文件,實現兩岸週末包機直航及大陸觀光客來台。 後續協商 (1)兩會有共識預定今年內商談的議題:週末包機延伸的增加班次、開放更多航點、建立新航路(截彎取直)等事宜。兩岸貨運包機。兩岸海運直航。小三通擴大人貨往來事宜。兩岸共同打擊犯罪。海岸海域油氣共同合作探勘。推動兩岸氣候變遷和氣象研究之交流與合作。推動有關地震災害預防之交流與研究。 (2)未來預定商談的議題:兩岸銀行監理合作機制及相關議題。產品標準規格化及標準檢測認證規範協調。兩岸產業科技人才交流與合作。簽署投資保障協定。簽署避免雙重課稅協議。建立兩岸漁事糾紛共同處理機制等。 由主管機關邀集相關機關(構)及民間團體討論,經由大陸決策體系彙總,排列優先順序,授權海基會,與海協會協商。 「改革與鬆綁」,「改革」是為了奠立百年盛世的基礎;「鬆綁」則為了提升行政效率,改善投資環境,振興國內經濟。 (三)願景 1經濟雙贏-「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CECA)」 2兩岸和平-「兩岸和平協議」 (四)具體作法 1端賴兩岸領導人的睿智、決心、魄力及領導力,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化解對立,共同促成。 2也可透過兩岸民間智庫舉辦「和平論壇」、「經濟論壇」,凝聚議題的共識,研擬兩項議題的基本框架草案,供政府部門參採。俟時機成熟時,可考慮設立「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與「兩岸和平協議」兩個專案小組負責推動。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