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4/05/03
Friday
22:06

心房顫動可能導致中風民眾慎防

台灣新聞網記者蔡鳳敏/雲林報導
2015.08.26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表示、不少人都有心臟怦怦亂跳的經驗,一般都會就醫追蹤,還是覺得是小事一樁、心律不整是很常見的狀況、其中隱藏了可能導致中風的「心房顫動」疾患,因此不可等閒視之、今天由副院長陳永銘、內科部主任蔡佳醍、心血管中心副主任邱富群出席宣導。 副院長陳永銘指出、人體心臟在正常的情況下每分鐘約跳六十至一百下之間,但如果心臟怦怦亂跳,突然跳得很快,或是發生跳跳停停的狀況,或是突然跳得特別慢,這就是所謂的心律不整、不整脈。 心律不整的類型有很多種,但其中有一種情況是要特別注意的,就是「心房顫動」。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一種心律不整,其發生率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升高,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中,發生率為五%,到了七十五歲以上,發生率提高為一○%。心房顫動的危險,在於會使血栓在心臟的中形成(九成堆積在心臟的左心耳部位),這血塊若跟隨血液流入腦中,會阻塞腦血管導致腦動脈栓塞(中風)。 若阻塞心臟中的血管,則會造成心肌梗塞;它也可能導致心臟衰竭、心因性猝死等狀況,是一種有致死率的心血管疾病。心房顫動患者發生中風的風險是一般人的五到七倍,有一○%的中風患者被診斷出早已罹患心房顫動而不自知,因此心房顫動是民眾所不能輕忽的心臟疾病。 心臟團隊教授蔡佳醍表示、目前臺灣己引進「左心耳封堵」的心導管手術、把封堵器植入心臟左心耳,減少八到九成的中風發生率,最重要的就是可以免除因服用抗凝血藥所導致的腦出血,進而減少死亡率,是心房顫動患者的一大福音‧心房顫動常發生在年長者,或伴隨其他心臟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瓣膜性心臟病、心臟衰竭等。 另外生活習慣不良也會導致心臟節律失調,如酗酒、大量飲用含高咖啡因的飲品(濃茶、咖啡、可樂等)。若父母患有心房顫動,子女罹患此疾病的機率可高達一般人的兩倍以上,這類情況未來可能可以用基因檢測的方式來預知罹患心房顫動的風險。 當心房顫動發作時,如果心跳不至於太快,患者可能沒有明顯的症狀;若心跳太快,患者可能會感覺到胸悶、頭暈、心悸(明顯感到自己的心跳、心跳紊亂、心跳太快)、呼吸困難、胸痛、血壓降低甚至暈厥。值得注意的是,此病最大的危險性在於即使發作次數少、時間短,心臟內依舊有可能形成血塊,所以即使是最輕微的「陣發型」心房顫動,還是有引發中風的危險,凸顯了早期發現、立即治療的重要性。 心房顫動的治療可採用藥物或是導管燒灼術,不過不一定能有效維持正常心律,但即使心律不規則,如果可以把心跳維持在正常範圍,症狀可以獲得解除,且維持心臟功能正常。 治療的重點要放在預防中風,為了預防血栓,病人必需終身服用抗凝血劑,但是這類藥物可能會引發出血的副作用(尤其是腦出血),如服用傳統的抗凝血劑,還得禁食含有維生素K的食物,如深色蔬菜,也必須定期抽血確認凝血指數是否符合治療標準,造成患者生活上的不便,即使新型的抗凝血藥改善了很多缺點,依舊無法免除出血副作用的問題。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