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4/05/03
Friday
21:53

事事求完美恐致自律神經失調

台灣新聞網記者蔡鳳敏/雲林報導
2015.01.15
成大斗六分院精神科醫師俞翔元表示,要求事事完美恐導致自律神經失調,他舉例張先生認真負責,自我要求高,加上工作勤奮,被公司拔擢升職為主管階層,壓力倍增,同時又遇上年邁的父母生病,下班得撥空照顧,可謂蠟燭兩頭燒。 他情緒緊張壓抑,缺乏休閒放鬆的嗜好或能傾訴抱怨的朋友,最近幾個月逐漸出現頭痛、暈眩、耳鳴、胸悶心悸、肩膀僵硬痠痛以及失眠等不適,每天都覺得沒睡飽、容易疲倦,到公司仍常注意力不集中、恍神發呆,工作效率明顯變差。 俞翔元指出,身體的內臟器官,包括心臟血管、肺臟和氣管、胃腸消化以及生殖系統等眾多器官皆是由周邊神經之自律神經系統所控制。 自律神經可使心跳加速、血壓和體溫上升、瞳孔放大、呼吸急促、皮膚發汗和腸胃蠕動減緩,像是替身體踩油門的交感神經;可使心跳變慢、血壓和體溫下降、瞳孔縮小、呼吸變緩而悠長、腸胃蠕動加快,似讓身體煞車、放慢步調的副交感神經。 當自律神經正常運作時,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系統會保持平衡,晝夜醒睡間相互消長起伏,且跟著我們遭逢壓力多寡輕重和生活節奏疾緩作緊密的韻律調節。 俞翔元說,當長期處於慢性或過度壓力、心情焦慮和抑鬱,又有先天體質不良或特質影響下,自律神經系統便會失去平衡,進而引起全身性、個體特異性的身體困擾。 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多變,可能從頭到腳在身體不同部位變換,常見的不適包括:肩頸緊繃痠痛、頭痛、頭重、眼睛疲勞乾澀、耳鳴和阻塞感、口乾、味覺異常、喉嚨異物感、胸悶心悸、手腳發冷或發燙、盜汗、肢體刺麻或震顫、不自主深呼吸或嘆氣、過度換氣、假性高血壓、臉潮紅躁熱、起立性暈眩、便秘、腹瀉、頻尿、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負面情緒、睡眠品質差、白天倦睏等若干症狀。 由於自律神經失調屬於功能紊亂的問題,即使患者接受過眾多檢查,仍會被告知身體無異常,且自律神經失調又有憂鬱型、焦慮型或身心症等各種亞型,若無仔細晤談評估,極難診斷和具體提出治療方法。 俞翔元解釋,治療自律神經失調,首先藉短期處方抗焦慮、抗憂鬱、安眠鎮定藥或其他調節腦內傳遞因子的藥物來迅速改善患者上述的症狀苦惱。 必須讓精神科醫師和病患共同合作來找到潛在病因,評估其疾病乃肇因於憂鬱低落情緒、神經質的焦慮性格、壓力調適障礙,或過度理性壓抑的身心症狀,以作出每個病人專屬的有效建議並制訂治療計畫。 俞翔元呼籲,想讓自律神經功能恢復正常或避免其失調慢性化,要從生活型態(不熬夜、不過度工作、適宜的時間分配)、運動、飲食(不碰菸酒咖啡、只吃均衡、富含抗氧化物和提升免疫力的多彩食物)、情緒調適(學會不緊張、不讓情緒過於高低起伏或過度壓抑、不要求完美、找到情緒宣洩和屬於自身的紓壓方法)和生理回饋訓練放鬆技巧訓練(利用指溫或皮膚電位偵測來強化正確的腹式呼吸法)等多層面做調適,養成慢活的健康習慣,才能在壓力下輕鬆過,不受這種不會沒命但有夠要命的身心失衡障礙所苦。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