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4/05/21
Tuesday
11:02

芙谷峩橋通車促進當地觀光產業發展

台灣新聞網記者廖大約/南投報導
2014.03.24
莫拉克颱風中領略了大自然的力量後,重建會工程人員學會了謙卑、敬畏大地,災後橋梁重建順應自然,避開不穩定地質,不阻礙洪流土石,離開河流攻擊面,運用新科技、新材料、新思維採高橋墩、大跨距、深基礎設計。 4年多來已完工的橋梁經歷數次汛期颱風豪雨侵襲考驗,皆未發生任何災害,重建區的通行品質比昔日更安全,加上橋梁結合當地特色文化意象圖騰,已成為當地新地標,吸引遊客前往參觀,有效促進觀光產業發展。 南投縣投60線哈比蘭明隧道位於河道轉彎處的凹岸,在莫拉克颱風滾滾洪流挾帶土石的直接衝擊下,路基崩壞流失約100公尺,災後道路重建以日月雙橋繞跨河道避開攻擊面,確保工程永續安全。 橋梁設計配合當地布農族射日傳說於橋身彩繪及橋頭設置原民意象,成為東埔地區著名的新地標,並獲得101年全國公共工程金質獎肯定。 重建會表示,莫拉克颱風造成公路多處邊坡崩塌、路基流失,災後辦理的29件復建工程中,南投縣投60線哈比蘭明隧道,芙谷峩橋是唯一一座橋梁。 台18線71K路段所在邊坡整片滑落陡峭山谷,除非削山闢路否則難有容納設置道路空間,經評估後採大跨距不落墩鋼拱橋設計,以避開大崩塌區。 芙谷峩橋通車後,除提供用路人更安全、便利及舒適的通行道路外,更大幅強化國際級觀光景點的阿里山風景區對外交通命脈,促進當地觀光產業發展。 莫拉克颱風打破工程人員過去「人定勝天」的迷思,發展出「人應順天」的新觀念及的「國土保育」新思維,人應學習與大自然和平共處,不過度開發。 重建工程在國土保育與災後重建之間取得平衡,並納入環境變遷、氣候異常及永續發展做整體考量,不僅提高硬體設施的抗災強度,更注重水土保持,避免開發環境敏感區,確保山林大地得以休養生息,並加入原民與當地文化特色美學,傳承既有文化並兼具教育意涵,帶動在地觀光產業發展。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