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4/05/03
Friday
11:18

北市推動黃項圈防疫計畫

台灣新聞網記者李錫卿/台北報導
2013.08.13
體刊登針對某團體對黃項圈防疫計畫意見,北市動保處今(13)日嚴正指出,北市黃項圈防疫計畫係參考「世界保護動物協會(WSPA)」於峇里島推動行之有年之「紅項圈運動」,一種採用科學驗證有效,人道且永續的替代方案:大規模犬隻疫苗接種在峇里島,WSPA資助當地政府展開替島上犬群進行狂犬病疫苗注射的合作計畫,所有接受疫苗接種的犬隻都會佩戴-紅項圈,這成為社區的辨識象徵,代表這些狗群被保護、不再受到致死的疾病威脅,因狂犬病引起的死亡。 不管是人類或動物,都是可以完全避免的,是一個防疫及保護作為;並為確保該計畫可行且安全無虞,該處並與9個動物保護團體開會達成共識後決定,每隻施打疫苗流浪犬皆有動保團體及餵養愛心人士悉心照護,每條黃項圈也皆可調鬆緊(自30公分至45公分),並非橡皮圈,每年施打狂犬病疫苗即每年更換,且有流水號可追蹤到施行的動保團體或獸醫。 該台灣緊急動物救援小組建議採用在耳後噴漆作為施打疫苗辨識標記之方法,看似可行,實則會有辨識上的困難,一為在耳後作標記無法第一時間辨認是否已施打疫苗,需要捕捉後才能確認,徒增動物緊迫,二為噴漆的大小、範圍及部位難以統一,任何人均可噴漆,無法追蹤及列管,獸醫師亦無法簽證,且疫苗係每年要施打一次,實行多年後又如何避免重複標示或施行,如以項圈作為辨識,一來可一眼分辨且有不同顏色及流水編號控管,可得知配合防疫之團體、獸醫師及施打時間,二來有動保團體及餵養愛心人士悉心照護,三來每年施打疫苗時配合犬牌顏色更換項圈顏色,更可於獸醫師施打疫苗時同步替流浪動物進行健康檢查;另外以剪耳標記之方法,亦不可行,因每年要施打一次,次年又如何標示,且剪耳必須麻醉,増加成本及傷口感染風險,而剪耳早己被國際動保團體採行為絶育的標識,又無法區別。 北市動保處衡量各種作法之優缺點,且參考國外作法,認為實施「黃項圈防疫計畫」,確有其可行性,既能達到防疫目的,又能顧及動物福利,絕非該小組所稱會造成動物傷害。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