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4/05/16
Thursday
22:43

亞大研發心理教案降低青少年自傷比例

台灣新聞網記者黃永順/霧峰報導
2013.07.16
亞洲大學副校長、心理系講座教授柯慧貞,今天召開記者發表會,公布亞洲大學心理系與成功大學行為醫學所合作進行的一項國中生自我傷害研究,在1496份有效問卷調查中顯示,國中生過去一年自我傷害的盛行率高達24.5%;其中,傷害自己時希望結束自己生命的人占38.14%,而國中生最常用的二種自傷方法是用刀割傷自己(44.79%)與槌撞牆(27.89%)。 國中生自傷的動機是什麼?柯慧貞表示,調查顯示,青少年藉自傷來達成四種功能,第一是發洩情緒、抒發壓力(79.7%-65.3%)、其次是證明自己的存在、可不被他人控制(39.2%-24.8%)、三是用來溝通;引起關心或懲罰對(23.7%-14.6%),第四是跟上流行-顯酷(7.9%)。 調查資料也顯示,近年來已逐漸形成自傷的青少年次文化;青少年正透過電視(67.4%)等媒體學到自傷方法與功能、而週遭同學的支持態度(42.2%)、觀察到同學的自傷(65%)、朋友的邀約自傷(17.5%)等社會影響力,正不斷強化青少年以自傷來抒發壓力、找到存在價值,以及獲取關心的價值觀念。 柯慧貞說,針對青少年的自傷心理與次文化,亞大心理系臨床心理組研發幸福課程教案;並且,開設網癮及自傷防治課程,課程結合服務學習內涵,在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補助下,由臨床心理組研究生經過培訓後,進入國中服務,帶領幸福團體教案,培訓國中生化負向思考為正向思考、以五感安撫與內觀方法調控情緒、訓練問題解決能力以及人際溝通技巧。 實驗結果顯示,參與幸福團體教案的國中生,兩個月內的自傷比例顯著下降,由訓練前的6.7%降到3.3%;而沒有參與幸福教案的同學的自傷比例,則由3.1%升高到5.1%。 由此可見,幸福教案可有效下降國中生的自傷行為。參與課程的學生也反映,在家庭生活或學校課程中很少教導學生如何辨識負向思考,轉負向為正向;如何調控憤怒、不安,在親密關係中如何分享與同理心中壓力;反而學到用自傷來解決與逃避問題;亞洲大學的幸福課程教他們如何化負向思考為正向,如何察覺與調控情緒以及如何和人分享與紓解壓力等等。 柯慧貞表示,暑假期間,家長要多瞭解青少年的自傷心理與文化,並協助孩子學習不用自傷的其他方法因應壓力,學校與政府各部會也應重視青少年的自傷文化,加強推動心理健康政策,教育部則應在健康與輔導課程中融入心理健康主題,教師也應接受培訓,能設計教案,教授學生幸福課程;促進學生心理健康。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