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4/04/28
Sunday
09:04

活化農地花蓮有成效

台灣新聞網記者吳怡萱/花蓮報導
2013.04.17
農委會今年初啟動「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鼓勵農民多多種植「黃小玉」等「進口替代作物」,花蓮地區今年已經新增87公頃「硬質玉米」、以及37公頃「青割玉米」種植面積,顯示活化農地政策在花蓮已經看到不錯的成效。 根據農糧署東區分署副分署長羅文龍表示,政府推動活化農地政策,鼓勵耕地活化、適地適種,並能顧及糧食自給率,尤其政府鼓勵農民種植具有進口替代、外銷潛力,以及有機等相關作物。目前國內每年從國外進口4、5百萬公噸飼料玉米,活化農地的目標今年設定全台能多種植1萬公頃5萬噸飼料玉米,雖然數量不高,卻是一個重要的起步。 根據統計,自從活化農地政策實施後,花蓮今年新增種植190多公頃的稻米,另外也吸引許多農友改種植進口替代作物,數量最多的就是硬質玉米和青割玉米等飼料玉米,包括新增87多公頃硬質玉米以及37公頃青割玉米。 羅文龍表示,本來花蓮只種植幾公頃面積,所以這樣的成效還不錯,主要原因包括了:花蓮氣候土壤適合種植,過去也有種植硬質玉米的經驗,加上政府提供的獎勵金為每公頃每期作4萬5千元、還補助每公斤2元烘乾費用,根據國際價格,目前每公斤價格大約10元左右,而且臺東縣農會飼料廠能夠全數收購,所以統計下來,種植硬質玉米每公頃收入可達11萬元上下,與種植水稻的收益相當。 其實農民能夠種植(進口替代作物)對於台灣的環境也是一大利多,農糧署東區分署長王長瑩表示,農作物在地種植不僅可以提高糧食自給率,還可以減少食物里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農民就業機會,是一舉多得、友善土地的政策。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