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4/05/04
Saturday
01:01

土肉桂造林 誤種印尼肉桂 威脅生態

台灣新聞網記者吳怡萱/花蓮報導
2012.11.08
原產印尼、中國的外來種苗木「印尼肉桂」(俗稱陰香),由於種子發芽率高,生長快速,已經被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判定會壓縮、衝擊本土樟科物種的生存,有潛力成為繼小花蔓澤蘭之後新的外來入侵植物。花蓮縣光復鄉的林務局平地森林園區,則是全台灣大規模種植陰香的區域。 林務局於今年召開「研商外來種植物陰香後續管理措施事宜會議」,會中決議,公有土地、公園、校園、行道樹、私人農林地、私人苗圃等機關民間用地,切勿再培養栽種印尼肉桂,且林務局也不再對外配撥苗木;林務局九月廿七日也發函各縣市政府,以外來種陰香的花期與台灣土肉桂花期重疊,有可能造成花粉散布雜交,影響台灣土肉桂生殖遺傳為由,不要再種陰香;花蓮縣教育處月前也發文給全縣所屬學校,希望校園內不要再種植陰香。 早年林政單位推平地造林,鼓勵栽種「台灣原生樹種」,「台灣土肉桂」也在名單中,但土肉桂結實少,加上又是野鳥愛吃的美食,種子難以取得,正港台灣土肉桂苗一株要兩、三百元,陰香卻只有十分之一。 為此,種苗商從中國引進「印尼肉桂」供造林之用,由於印尼肉桂、台灣土肉桂兩者外觀不易分辨,就連驗收造林的林務局人員也搞不懂,就此瞞混過關,而花蓮光復鄉的林務局平地森林園區,也成了台灣幾個大面積種植「陰香」的地區之一。 「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面積約一千公頃,原為台糖公司栽種原料甘蔗,自九十一年起改為平地造林,栽種十幾種苗木,目前都已成林,去年由林務局劃入「平地森林園區」。 由於陰香種子多、易發芽的特性,幾個比較早栽種陰香的區塊,如大農大富園區,就是成了苗木商早期採種的主要區塊,採得的種子發芽後可販售牟利。台灣研究肉桂屬植物的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專家陳正豐說,印尼肉桂具備強勢入侵種的「潛力」,會造成台灣其他樟科樹種的生存壓力。 陳正豐說,九十五年造訪花蓮光復鄉的平地森林園區時,看到標示為「土肉桂」的栽種區,第一眼就覺得「怪怪的」,這不是土肉桂,回頭查證後才確認為印尼肉桂。他說,台灣土肉桂價格之所以這麼高,就是因為包括扦插苗、實生苗(種子發芽)都很難取得,第一是天然肉桂種子結實量少,都被鳥類吃掉,第二為扦插成功率不高。 陳正豐解釋,印尼肉桂跟台灣肉桂最大差異為種子結果的數量,印尼肉桂結實量多,紀錄顯示,一棵樹齡十二年、高約六公尺的陰香,一年可結約四萬四千二百顆種子,且發芽率很高;由於種子掉在地上自然萌芽率高,印尼肉桂造林地的樹下,自然萌芽的苗木數量最高可達每平方公尺一萬零一百九十二株。 雖然林務局去年即要求所屬各林區,調查印尼肉桂在台灣栽植、擴散現況,但花蓮縣實際栽植的數量及面積,只有各林區工作站統計租地造林的部分,花蓮林區管理處統計,包括新城、花蓮、南華、玉里等工作站統計栽種印尼肉桂的數量僅有七百株;至於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經粗估也有二千株之譜,實際栽種數量恐怕更多。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