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4/05/18
Saturday
17:56

日本學者來彰化取經伏流水收集技術

台灣新聞網記者黃雅琪/彰化報導
2011.07.27
彰化縣政府表示,彰縣全台首創水田伏流水收集技術,這項創新技術吸引日本學者前來取經,27日下午來訪彰化縣於縣長室拜會縣長卓伯源,卓伯源希望藉由彰化農業再生水資源活用的成功經驗,將這項技術推廣至全國甚至全世界,成為水資源建設之重大突破。 日本石川縣立大學名譽教授丸山利輔、大阪府立大學生命環境科學研究所教授堀野治彥及京都大學農學研究所講師中村公人博士等人,在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名譽教授甘俊二,中興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陳榮松、農田水利會聯合會代表、水資處長范世億、新聞處長黃東烈等人陪同下,利用來臺灣參加中日農田水利技術交流研討會的機會拜訪卓縣長,並前往溪州鄉觀摩彰化縣水田伏流水收集技術。 卓伯源表示,這項伏流水技術曾親向總統馬英九報告,同時也獲中央長官的重視,包括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李鴻源、水利署長楊偉甫等人都曾前往現場看伏流水的情況。 卓伯源指出,未來彰化縣不僅將更擴大規模取得示範計畫,更將彰化縣舊濁水溪的整治結合此技術,讓彰化的舊濁水溪比韓國的清溪川更美麗,期許成為台灣最漂亮河川。 今年初台灣地區飽受缺水困擾,其實,早在去年卓伯源即指示縣府水利資源處籌措經費,著手探勘蘊藏於彰化地區水田約數億噸的伏流水,現在收集技術獲得重大突破,採用低成本的截留技術,即可充分利用這一龐大的地下水庫,不但解決農業灌溉問題,甚至可提供民生、工業用水需求。 全球氣候變遷帶來台灣豐枯兩極化的降雨趨勢越來越明顯,可掌握的水資源將越來越少。以彰化地區為例,近年來即因區域氣候異常、春雨短缺及颱風行徑偏東等因素,造成民生用水已經無法正常供水,分階段限制用水幾乎已經成為常態。如何在既有的水資源架構中,尋求再生水資源活化,將成為彰化地區的首要目標。水田就猶如水淺而面積廣的「平地水庫」,除了田埂的蓄水空間外,灌溉期間水田牛踏層以上的土壤亦蘊藏了豐富的伏流水。 彰化地區目前有灌溉的地區達46,000公頃,九成以上是水田。根據經濟部水利署研究,雲林濁幹線轄區貯留的回歸水量約有2.8~3.2億噸。然而同處濁水溪下游北側平原的彰化,單位面積灌溉用水為雲林的1.5倍,應有更大的回歸水潛力。因此,為因應彰化地區中長期用水情勢,提高整體水資源之有效利用,縣府乃著手推動「彰化地區可利用水資源之初步調查與調配計畫」。 台灣過去伏流水之開發主要是利用坡地的地形地勢,採用地下土堰形成集水廊道的方式,收集流向穩定的伏流水。然而平地水田所存在的伏流水流向並不穩定,因此也增加了水田伏流水探勘及收集的困難度與成本。 有鑑於此,此計畫目前利用彰化農田水利會溪州工作站轄區內約50公頃的灌區,進行水田伏流水之探勘,計畫中採用了低成本的水田伏流水探勘技術,首先利用定點滲流管判定伏流水流向,接著利用排水溝混凝土側面截留伏流水流動,再以排水溝定點開孔的方式讓水田伏流水流入排水溝,即可達成伏流水集中回歸再使用的目的。根據探勘結果,即使在以旱作為主的灌區中,仍可見伏流水由排水溝開孔中湧現,證實彰化地區農地伏流水之蘊藏量的確有其開採的價值。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