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4/05/19
Sunday
14:25

民間社團向市議會請願

台灣新聞網記者楊川欽/台中報導
2011.01.19
台中縣清水鎮牛罵頭文化協進會等民間團體,向台中市議會提出請願,希望市府申請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為國定遺址,並規劃全面開放民眾參觀導覽。 台中縣清水鎮牛罵頭文化協進會理事長吳長錕與台中市議會大地鄉土關懷協會理事長蔡得永、台中市惠來遺址保護協會理事長劉曜華等,為建請市府申請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為國定遺址,並規劃全面開放民眾參觀導覽,聯名向台中市議會提出人民請願書。 這些民間團體請願理由,為根據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資料,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為日本學者國分直一於日治末期一九四三年發現,但更早於一九三七年興建清水神社時可能已經露出,神社社主西村昌隆氏收藏有該遺址出土的石器與陶器,一九五0年代劉斌雄曾經進行詳細調查工作,發現本遺址至少包括具有繩紋紋飾的紅陶文化以及黑陶文化,亦即今日所稱的牛罵頭文化、營埔文化二個清晰的文化層,以及一個年代可能最晚而以橙褐色方格紋陶器(即為番仔園文化)為代表的文化層,清水區牛罵頭遺址是目前中部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化代表,並於此地名作為該文化類型的命名,牛罵頭遺址於民國九十五年五月三十日公告為台中縣的縣定古蹟。 牛罵頭遺址的年代約在三千四百至四千五百年前,除了下層屬較早的牛罵頭文化外,也包括上層番仔園文化,中層的營埔文化等不同時期的遺留,出土的陶器,以紅、褐色陶為主,手製紋飾以粗繩紋為主,其陶器的特色承續了大坌坑文化,石器以漁獵和農具為主,大量石製農具可看出當時人應是以農耕為主,並兼行魚撈和狩獵,除器物外也發現鵝卵石堆疊長方形墓葬,顯見當時族群已經有共同的喪葬禮俗。 牛罵頭遺址的發現有助於了解牛罵社(Gomach)與週遭其他平埔族社群的關係,以及與清代漢人在今清水海岸平原一帶拓墾的互動情形,乃至日治時代清水街的社會和生活概況的建構;同時也印證了牛罵頭文化向上承接台灣北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大坌坑文化」(五千至七千年前.),並與台灣南部的「牛稠子文化」(三千至四千年前)之間有明顯的往來關係;向下則開啟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台灣中部「營埔文化」與金屬器時期的「番仔園文化」;民間團體希望市府申請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為國定遺址,並規劃全面開放民眾參觀導覽。 圖說:民間社團人士與市議員楊典忠(右)前往牛罵頭遺址了解情況。(記者楊川欽翻拍)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