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4/05/19
Sunday
02:02

髖關節脫臼 腦麻兒慎防

台灣新聞網記者夏起玲/中市報導
2010.10.13
腦性麻痺兒童因肌肉張力異常,髖關節脫臼的機率很大,預防性治療變得非常關鍵。以台中市三歲半的林小妹為例,她是高張型腦性麻痺的患者,目前她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接受行走訓練,本來髖關節外移比例過高,已到達鬆筋手術的臨界點,經過肉毒桿菌注射與積極復健多管齊下,一年多來已見成效,暫時解除警報。復健部主治醫師楊佩瑜說,早早就展開定期追蹤,是照顧腦麻兒必備的功課。 楊佩瑜指出,髖關節是連接大腿骨和骨盆的關節,腦麻兒肌肉張力反常,導致關節周圍的內收肌痙攣,加上沒有正常的站立承重,髖關節經常發育不良,甚至有脫臼的隱憂。事實上,髖關節脫臼和腦性麻痺的嚴重度息息相關。根據統計,重度的四肢型腦麻兒中,七至八成出現髖關節脫位問題。髖關節脫位不僅為病童帶來疼痛、運動功能障礙,也為家長添增照顧的困難。長期下來,還會造成骨盆傾斜以及脊柱側彎。 預防勝於治療,腦麻兒應在兩歲前就完成首次骨盆X光檢查,之後每半年至一年追蹤一次。除此之外,須定期測量髖關節外展角度,小於四十度就是脫位的警訊,更要加強復健。包括勤做髖關節外展拉筋運動、使用髖外展支架、打造特製輪椅或座椅,都是避免脫位的措施。 若不幸脫位跡象顯現,傳統的治療準則是,髖關節外移比例超過百分之卅,應進行鬆筋手術,超過百分之五十,須加做大腿矯正截骨術。楊佩瑜說,好在肉毒桿菌素的療效已獲醫界肯定,針對高危險群髖內收肌痙攣的患者,若適時注射肉毒桿菌素,就能減緩脫臼的病程,延後接受鬆筋手術的時間。前述林小妹在兩歲展開預防計畫時,髖關節外移比例為百分之卅五,注射加上復健後,比例下降至百分之廿五,一年多來狀況穩定,足見預防保健的重要。 圖說:楊佩瑜醫師以圖片說明患者的情況。(記者夏起玲/攝)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