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4/05/17
Friday
17:11

台灣鬥蟋蟀9日全球首播

記者夏起玲/中市報導
2008.03.04
國家地理頻道一部記錄台灣鬥蟋蟀的影片《黑龍過江》,3月9日即將在電視上全球首播,中興大學搶得先機,於今天舉辦首映會,現場邀請主角人物-中興大學昆蟲系楊正澤博士及製作群,與三百位興大師生進行互動。 紀錄片《黑龍過江》,主要講述中興大學昆蟲系楊正澤博士利用他所蒐集的蟋蟀標本和分類研究,幫助南台灣蟋蟀師傅,讓台灣的「黑龍仔」與中國大陸的「蛐蛐」一較高下。 「鬥蟋蟀」是台灣南部重要的傳統民俗活動,中興大學昆蟲系楊正澤教授畢生都在研究蟋蟀,他運用專業知識,紀錄下台灣鬥蟋蟀的特有文化,也幫助蟋蟀師傅以科學角度破解迷思。 在台南新化一帶,人們相信在打鬥前讓蟋蟀交配,會讓牠們在打鬥過程中「腳軟」;而在台南鹽水一帶,反而認為在打鬥前蟋蟀的交配行為,可以助長在鬥爭過程中的氣燄。楊正澤利用實驗破解這個迷思,發現蟋蟀的交配行為對其打鬥的戰鬥力一點影響也沒有。 另外,對於蟋蟀的育種,楊正澤也發現南台灣蟋蟀繁殖場,讓戰鬥力強的「黑龍仔」近親交配的結果,體型將會越來越小 。 於是他建議蟋蟀師傅引進野生個體,增加基因重組多樣性,讓蟋率的存活率較高。他也因此成為蟋蟀師傅的諮詢對象,天氣變化時,給於蟋蟀生活環境溫度調控方面的建議。 楊正澤是昆蟲分類學的專家,進行蟋蟀分類研究已經長達20年。他可以透過蟋蟀聲音頻率,判別蟋蟀的種類,以及蟋蟀的行為狀態,如台南人講的「黑龍仔」和「赤羌仔」,由生殖器解剖和後,其實是同種不同屬。 楊正澤是國內少數蟋蟀研究的專家,目前他正執行國科會「昆蟲誌」的計畫,採集標本,建立完整昆蟲分類;另一方面與中興大學昆蟲系葉文斌教授合作,希望進一步找出蟋蟀的DNA生命條碼,以科學方法找出人類文化的演變。 「鬥蟋蟀」是以一個凹槽設計的容器作為擂台,左、右、中間都各設置一道匝門。先將蟋蟀放在手中交替行走,然後再至左、右匝門放進擂台中。 接著由兩位參賽者各手持果子狸鬚毛,騷弄蟋蟀觸角,激起鬥志。等中間匝門一開,兩隻鬥志高昂的蟋蟀就會以嘴巴互相爭咬,輸的一方會落荒而逃,而贏的一方會作勢追趕。 《綻放真台灣》系列紀錄片,由國家地理頻道與行政院新聞局共同合作,紀錄台灣在地的習俗文化、社會現象,以及豐富多樣的自然生態,陸續將以34種語言在全球166個國家之國家地理頻道播放,全球觀眾將再次被台灣獨特的自然與人文生命力所感動。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