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4/05/06
Monday
20:29

科博館植物園推出錦葵科植物特展

台灣新聞網記者夏起玲/中市報導
2010.04.30
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國立中興大學園藝系合作辦理的《絢麗與文化的邂逅---錦葵科植物特展》,自即日起在植物園特展室展出超過50種多采多姿的朱槿及錦葵科民族植物,歡迎民眾一起前往體驗花花世界的夏日風情! 科博館植物學組主任嚴新富博士表示,朱槿是錦葵科木槿屬(Hibiscus)植物,又稱「扶桑」、「桑槿」或「佛桑」等,是台灣常見的園藝植物。相傳中國早在1700年前就開始栽培繁殖扶桑,因此過去都認為扶桑的原產地在中國南部。然而近年來植物學家陸續在印度東海岸和南印度群島找到了幾個在遺傳類型上一致的野生種,但在中國南部卻尚未發現野生種扶桑,依此判斷,顯然印度才是扶桑的原生地。近年來,美國夏威夷進行大量的扶桑雜交育種工作,逐漸成為次生栽培分布中心,而扶桑也是夏威夷的「州花」。 至於錦葵科植物約有80屬,超過1000種,在世界上分布廣泛,以南美洲為主要分布區,其中木槿屬(Hibiscus)最多,約有300種。在這項特展中,介紹了形形色色的扶桑品種、特殊的園藝栽培技術如嫁接及的柱形扶桑、木槿屬的植物如醉芙蓉、錦葵科其他屬的觀賞植物等大項,約有超過20個扶桑品種,其中還包括國立中興大學園藝系朱教授建鏞育成的新品種,而最為特殊的則是來自巴西且在莖枝上開滿紅色花朵的幹花槿(Goethea strictiflora)。 特展中呈現錦葵科植物在人類生活和族群文化上的多元應用,包括食、衣、住、醫藥、漁獵、農業和祈福避邪等。例如,黃秋葵的果實和扶桑的花及嫩葉,是阿美族人的傳統佳餚。花朵美麗鮮艷的山芙蓉,不但葉片可用來包小米及桑椹等果實,在煮食米飯、地瓜和芋頭時可當鍋蓋使用,其莖皮纖維也可用來綁傳統食物,魯凱族並利用其枝幹作為薪柴,鄒族人則用山芙蓉的莖皮做成背山豬的背帶,並且用薯榔染成紅色,綁在矛上成為祭祀用的法器。而排灣族甚至以山芙蓉開花的狀況,來判斷捕抓紅螃蟹的最佳時機。 除了山芙蓉的用途繁多之外,木芙蓉、細葉金午時花、野棉花及梵天花等莖皮強韌的錦葵科植物,也是原住民族織布的重要原料之一,還可製成繩子、背帶、麻袋、網袋和雨衣的內架等。至於枝葉比較細密的錦葵科植物,如賽葵、細葉金午時花、圓葉金午時花及金午時花等,在冬季採收全株,經曬乾去葉後,則廣泛被利用在製做掃把上。 錦葵科植物也是雅美族人重要的漁獵工具素材,例如香葵及黃槿的莖皮纖維可搓揉成綁槳架的繩索;香葵及木芙蓉的莖皮可製成曬飛魚用的繩索;黃槿的枝幹削成狹長小木槐,穿過漁網即可做成浮筒,其樹皮揉搓成繩索還能製成網袋用來裝魚。 在藥用功能上,扶桑的莖葉、野棉花的頭,以及山芙蓉的嫩心、根及莖等部位,也都各有不同的醫藥用途。《絢麗與文化的邂逅---錦葵科植物特展》將自即日起展出至6月20日止。 圖說:科博館植物學組主任嚴新富博士介紹洛神花是錦葵科的種類之一。【記者夏起玲/攝】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