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4/05/07
Tuesday
01:19

新生兒黃膽症 嚴重將造成洗腎

記者夏起玲/中市報導
2008.02.22
行政院衛生署臺中醫院小兒科主任張莉幸表示,新生兒高黃膽症大部份是泌尿道感染引起,如果嬰幼兒時期沒有好好治療,很多到長大時腎臟功能變差,以致造成洗腎的結果,因此呼籲家長對小朋友的黃膽千萬不要忽略。 張莉幸以一位七天大男嬰為例表示,該男嬰經順利生產出院後,回診作例行性健康檢查及預防注射。因膚色明顯偏黃,安排測試黃膽值,結果經皮黃膽值高達16.4,因此安排住院。住院檢驗結果,發現常規尿液檢查,尿液白血球數值30-50顆,而三天後尿液細菌培養報告為大腸桿菌,其菌落數大於十的五次方。 診斷為泌尿道感染併新生兒高黃膽症,經給予口服抗生素及照光治療後,順利出院。 張莉幸說,造成新生兒黃疸的原因大略分為兩大類:生理性黃疸及病理性黃疸。 病理性黃疸指出生24小時內黃疸、總膽紅素每日增加超過5mg/dl、足月兒超過13mg/dl或黃疸期間超過一週,早產兒超過15mg/dl或黃疸期間超過兩週,或直接膽紅素超過1.5-2mg/dl。 病理性黃疸原因有:ABO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蠶豆症, 新生兒感染、紅血球過多症、紅血球異常,Vit.K缺乏,腎上腺出血、頭血腫塊, 腸肝循環增加(如腸胃疾病,餵食量不足) , 膽紅素代謝不良、阻塞性黃疸(如先天膽道閉鎖、總膽管囊腫), 新生兒肝炎 母乳性高黃膽症, 代謝性疾病(如:半乳糖血症、甲狀腺或腦下腺機能過低症、母體糖尿病等)、早產兒。 泌尿道感染是常見的新生兒感染,一歲以下,有症狀的新生兒泌尿道感染,機率約0.5%,男嬰較多見。泌尿道感染的感染源多由血行而來,致病菌多來自腸道細菌,以大腸桿菌為最多見,其次為克列伯氏菌及變形桿菌。 新生兒泌尿道感染,症狀常不明顯,常以不明原因的發燒,黃疸、生長遲滯、嘔吐、腹瀉、代謝性酸中毒等非特異性病徵來表現。而諸如頻尿、尿失禁、小便痛、灼熱感,血尿等典型泌尿道感染的症狀在較大年齡兒童較常見。未完整治療之泌尿道感染可能造成腎疤痕化,高血壓,尿毒症,末期腎病等不可逆後遺症。 新生兒泌尿道感染常合併泌尿道異常,因此有確定診斷的新生兒泌尿道感染,應進一步做泌尿道超音波,泌尿道系統顯影檢查,或DMSA腎造影。 新生兒泌尿道感染需口服或點滴注射抗生素七至十天,一般治療效果良好,對於新生兒發生黃膽現象時,並非只是照照光而已,而是要仔細區分是生理性黃疸或病理性黃疸。若為後者,則需探查原因,視病因而作根本治療。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