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4/05/15
Wednesday
16:09

2008新竹市國際玻璃藝術節

記者許立昌/新竹報導
2008.02.14
自1925年廖啟明先生於新竹頂竹圍設立合成玻璃廠,開啟竹塹玻璃發展的紀元,60年代新竹玻璃大放異彩,而「2008新竹市國際玻璃藝術節」中「玻璃產業行銷館」所展出的兩台傳統玻璃針筒刻度機,斑駁的機器可以見證新竹玻璃的發展史。 「玻璃產業行銷館」所展出的兩台傳統玻璃針筒刻度機,是由新竹市文化局副局長林榮洲所借展,林榮洲指出,這兩部機器是自己家族生財工具,同時也見證新竹生產各式玻璃的歷史,而玻璃針筒刻度機都必須靠手工操作,一部是刻度器,另一部是數字刻度,在買進玻璃針筒成品後,透過加工製作,有經驗的師傅一天可以在生產三百支成品針筒。 參觀「2008新竹市國際玻璃藝術節」,可以了解台灣玻璃產業是1887年陳兩成先生於台北創設玻璃廠揭開台灣玻璃產業的序幕,亦是台灣玻璃工業的濫觴,而新竹玻璃發展史始於1925年合成玻璃廠、1939年日人設立台灣高級硝子工業株式會社、1954年新竹玻璃製造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60年新竹玻璃製造股份有限公司設立工藝部門,生產工藝玻璃、1960—1980年空心玻璃、實心玻璃、拉絲玻璃技法發展成形,聖誕燈業就是在此時大放異彩。 一直到1980年代初,玻璃產業因為資本密集,成本提高、產業外移被政府喻為「夕陽工業」新竹玻璃才逐漸沒落。 新竹市文化局表示,產業的發生與存在發展取決於自然環境與物產相關環境資源的先決條件,玻璃生產原料來自矽砂,並且熔煉過程所需高溫的熱能資源,新竹地區同時擁有此兩項豐富儲藏,因而引起日本礦業公司的注意及開發。日治時代的製品,為供應國內銷售所需,大都生產工業儀器、醫療器材及日用產品(平板玻璃、容器、燈管等民生用品),整體而言多屬低技術、低資本、高勞動力的生產型態。 林榮洲強調,在光復之初,物資缺乏年代所生產的玻璃針筒從最小的1CC至150CC都可以重覆使用,一直到安全針筒的出現,玻璃針筒走入歷史,從斑駁的機器中更可以看出台灣玻產業的一頁歷史,民眾可以細細品味。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