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4/05/06
Monday
02:43

體驗慢活意境學習蝸牛精神

台灣新聞網記者袁鴻祥/宜蘭報導
2009.03.25
蝸牛是世界上分布相當廣泛的生物,全世界計有三萬多種,其中有三百多種分布在臺灣各個角落,2009宜蘭綠色博覽會設置的蝸牛館,蒐集了兩百多種蝸牛的活體與標本展示。在國內較少有蝸牛的專門展示館,想要了解蝸牛的生態,不必到國外,來一趟綠博參觀蝸牛館就對了。 有別於大家在田間、菜園裡較常見的非洲大蝸牛,絕大多數的蝸牛,體型相當小,即使放在眼前,大家也很難察覺牠們的存在,生活在臺灣的三百多種蝸牛當中,有70%就是這種有如芝麻綠豆大小的蝸牛,為了讓民眾近距離觀察這些微小蝸牛的模樣,園區還在這些小蝸牛的標本前,設置了放大鏡,並且在圖板上繪出牠們放大的圖案,附上比例尺,供參觀民眾對照。 蝸牛館展品當中比較特殊的,有被稱為「左撇子」的臺灣紡錘煙斗蝸牛,絕大多數蝸牛殼上的螺紋都是向右旋轉,如果拿臺灣紡錘煙斗蝸牛開口面向自己,就可以發現牠的殼紋是逆向的向左旋轉,還有殼的邊緣有長睫毛的臺灣盾蝸牛,也比較不常見。 除了有殼的蝸牛,還有被稱為無殼蝸牛的蛞蝓,分布在陸域和海洋當中,有別於陸域生存的蝸牛大多色彩單調,在蝸牛館水族箱展示的海蛞蝓,色彩非常炫麗,在水中活動時,有如水中的舞者,其中血紅六鰓海蛞蝓,還被人加上「西班牙舞孃」的封號,游動時展現曼妙的舞姿。 在展館的一角,水族箱內展示有泛著黃色螢光的海蛞蝓,館方人員表示,這是在臺灣東北角海邊發現的新物種,還沒有正式命名,相當難得一見。 進入蝸牛館,遊客要跟隨蝸牛的速度,放慢腳步欣賞,才能體會展館的意境,為了維護展館的參觀品質與遊客安全,館方會視入園參觀的人潮情況,採取流量管制,讓進館參觀的遊客有更充裕的時間與空間,慢慢體會展館所強調的學習蝸牛「慢活與富足(腹足)」的生活意境。 蝸牛館館場陳素月指出,大部分的蝸牛是素食主義者,以綠色植物、腐植土維生,但也有肉食類的蝸牛,其中草包蝸牛就一點也不草包,牠們會攻擊其他小型的蝸牛,當成午餐。而蝸牛由於行動速度緩慢,處在相生相剋、物競天擇的自然界,這原本就是極其自然的事。不過行動緩慢的蝸牛,暴露在大自然中,更是處處危機,蛇、鳥類、臺灣獼猴都會把蝸牛當成美食佳餚,就連螢火蟲的幼蟲,都會把比牠更微小的蝸牛當成食物。 其實,蝸牛最大的天敵,就是人類,由於山林被大量砍伐、綠地變成了水泥叢林,蝸牛的棲息地日漸減少,加上農藥的大量使用,再再嚴重威脅蝸牛的生存。蝸牛的數量,可以說是地球生態環境的一項重要指標,如何維護自然生態的平衡,的確是大家應該深入省思的課題。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