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4/05/16
Thursday
23:18

蕭萬長出席2008金融海嘯危機研討會

台灣新聞網記者李錫卿/台北報導
2008.11.28
副總統蕭萬長今天上午,在交通部出席台灣競爭力論壇「2008金融海嘯:資本主義危機研討會」,以「國際金融海嘯衝擊與省思」為題,向與會人士說明當前國際金融所面臨的危機與現況。 蕭萬長表示,金融海嘯是目前在國際間最受矚目的議題,主要成因有:一、過度降息誘使浮濫資金投資高風險產品: 2000年科技泡沫破裂之後,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為刺激景氣,進行13次降息,低利率使資金浮濫,為積極追逐高報酬,金融機構高速擴張次級房貸及高風險商品。 二、結構化金融商品過度包裝,致風險無法掌控:結構化金融商品的層層包裝,高槓桿金融風險操作,推波助瀾,加重問題的嚴重性。 許多高報酬但高風險的次級房貸,被層層包裝成其他各式各樣的衍生性商品,使得這次金融危機有別於以往。 三、金融主管機關對衍生性金融商品管理過於寬鬆:主管機構對於投資銀行及衍生性金融商品管理過於寬鬆,助長追求高報酬、高風險的衍生性商品出現。 四、信用評等機構沒有發揮應有之專業功能:低估許多衍生性金融商品風險,造成許多依據信評等級訂定的金融規範,反而助長了金融的風險。 蕭萬長表示,這次金融海嘯襲捲全球,嚴重性遠甚於過去歷次的金融危機,其中有幾項特色:一、影響遍佈全球,不若以往侷限於單一國家或區域:雖以美國為風暴核心,影響卻遍及全球;二、金融危機尚未解除,但世界主要國家均已面臨經濟衰退卻;三、無法預估金融風暴何時結束,潛在何處,致加重對金融及經濟的信心危機。 關於國際間對此次金融危機所採取的救援措施,蕭萬長表示,其主要特質有以下三點:第一、主要國家及國際組織大規模的聯合行動進行紓困;第二、挽救經濟金額之大前所未見,無論美國、歐盟甚至中國大陸均投入大筆金額救金融或經濟;第三、採行承受較大道德風險的政策工具,例如存款全額保障、金融機構國有化及央行擴大融通範圍等。 對於台灣因國際金融危機所受到之衝擊及其因應策略,蕭萬長說,在金融面,由於我國金融機構國際化程度較低,因此金融體系所受衝擊與其他國家比較相對較少,銀行體系資產品質及整體財務尚稱健全,流動性充裕,雖然整體金融機構衝擊不大,但個別金融機構受影響程度差異頗大。 故政府宣布存款全額保障及推動金融機構整併,同時由於股市面臨信心不足及外資撤離挑戰,政府也進行多項穩定股市的措施。 在實質金融面,由於我國主要出口地區經濟嚴重衰退,我國出口自9月份起逐漸呈現負成長,台灣過去7、8年的經濟成長主要就是仰賴外貿順差,貢獻也最多,一旦出現負成長,將嚴重影響就業市場,因此政府推出「振興經濟新方案」。 對此,蕭萬長期盼立法及行政部門能齊心努力,讓我國的經濟發展,在明年第2季時能由目前的負成長轉回正成長,同時也呼籲要搶救失業、創造就業。 蕭萬長說,政府也積極推動「政府挺銀行、銀行挺企業、企業挺勞工」措施,如何讓企業在困境中繼續經營,以維護勞工就業機會,政府責無旁貸。 蕭萬長表示,這次危機讓我們對金融體系在整個經濟體系中扮演的角色有若干省思:一、金融監管與鼓勵金融創新之間的平衡:在推動解除金融管制的過程中,需與業者之自律、市場之紀律及消費者對金融商品認知成熟度合併考量。 二、缺乏以誠信為基石之自利動機,是無法達成市場經濟運作法則之全體經濟利益最大化:當誠信不在時,市場經濟運作將出軌、失靈,致經濟利益無法作最大發揮,而台灣在金融改革上要做到5I:Integrity(誠信)、Intellectual Capital (智慧人才)、Innovation (創新)、Infrastructure (法制) 及Integration (整合),才是健康的改革,台灣未來的經濟才能走入更高的層次。 三、隨著全球金融及經濟日趨整合,國際合作及政策協調日益重要;台灣應積極加入國際金融及經濟之「穩定機制」;四、目前國際金融機構多半跨國營運,因此跨國監理合作變得相當重要,因此台灣應積極爭取加入國際間的「多邊金融監理合作機制」;五、兩岸應進行更多的經濟暨金融合作。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