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4/05/19
Sunday
15:31

蘭嶼長尾南蜥噬己嬰

台灣新聞網記者夏起玲/中市報導
2008.11.21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副研究員黃文山,最新研究卻發現,蘭嶼長尾南蜥有噬己嬰的行為出現,這項研究成果並且在本月登上國際最知名的行為學期刊《行為生態學》首篇,為台灣本土動物研究樹立了嶄新的里程碑。 黃文山曾在兩年前以蘭嶼長尾南蜥親代照顧行為研究論文登上《行為生態學》國際期刊,這次則是以長尾南蜥噬己嬰行為的重大發現研究論文「親代照顧的母長尾南蜥的噬己嬰行為」,再度登上《行為生態學》國際期刊首篇。 論文審查人劍橋大學Andrea Manica教授認為,「噬己嬰行為雖然曾在昆蟲和魚類有極少數報導,但本論文卻是第一個陸生脊椎動物中有噬己嬰行為的重大發現!」 黃文山回憶,小時候常被長輩告誡不要爬到穀倉上面去看母貓照顧剛出生的小貓,否則母貓會搬家或咬死小貓。當時年幼的他對於大自然的這種「違反人性」的現象,總是充滿了疑惑不解。 正因為對於許多謎樣的動物行為充滿好奇心,促使他長期專注於動物行為學的研究,屢屢有重大發現,並且獲得國科會研究經費補助。 多年來以長尾南蜥為研究對象的黃文山,2001至2003年間就曾觀察到母長尾南蜥會因赤背松柏根入侵蛋巢而吃掉自己的蛋,但是這種「噬己蛋行為」的發生原因一直懸而未決,經過多年鍥而不捨的研究,他終於找到答案。 黃文山發現,當掠食者赤背松柏根蛇的入侵蛋巢頻率增加時,長尾南蜥噬己嬰行為的頻率亦相對增加。 其中,懷孕母蜥的噬己嬰行為最為常見,因為當蛋暴露在被赤背松柏根蛇吃掉的危機下,與其蛋被蛇吃掉,不如自己先吃,讓最需要能量補充的懷孕母蜥能或多或少補充能量。 此外,長尾南蜥噬己嬰的行為也與能量適應性有關,尤其剛生完蛋的母蜥極須補充能量,因此有的個體會吃自己蛋以補充因親代照顧或生蛋所失去能量。 黃文山將這種現象稱為「適應性能量迴饋機制」,並且在長期的觀察研究中獲得證實。 科博館館長張天傑表示,這項研究發現揭開了陸生脊椎動物中噬己嬰行為的謎團,不但獲得國際動物學界的矚目,也為台灣本土動物研究樹立了嶄新的里程碑。 他認為,博物館除了展示和教育推廣之外,學術研究和典藏工作更是博物館發展的核心基礎,他對於館內研究人員的努力表示嘉勉,也期待科博館在本土的生命科學和人類學研究成果,能在國際學術領域做出積極的貢獻。 圖說:蘭嶼的長尾南蜥。(記者夏起玲/攝)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