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5/04/26
Saturday
18:46

「粗爌與詩意—台灣展後第一代建築展」

台灣新聞網記者夏起玲/中市報導
2008.10.11
「粗爌與詩意—台灣展後第一代建築展」即日起在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B03-C5展場展出,歡迎參觀。 這次建築特展計有30座建築模型,主要展現戰後1950-70年代台灣代表性建築師作品為主,並以凸顯「反映時代」、「地域詮釋」、「足為楷模」作為挑選作品的三項原則,因為在這短短20年間個時期,台灣現代建築一方面由於脫離日本殖民,日籍建築師紛紛撤離台灣;另一方面隨著國民政府來台,中國傳統宮殿建築的形式成為主流。這些建築師的建築養成教育皆不在台灣本地,但他們的作品深深影響了下一代在台灣接受建築養成教育的建築師,進而逐步形塑出現今台灣建築風貌。 對於台灣戰後第一與第二代建築師為何?文資處表示,戰後「移殖」的,定義它為第一代,如果是從早期成大或少許東海建築畢業,像高而潘、蔡柏鋒、漢寶德、吳明修、劉明國....,則暫定第二代,裡面第一代年紀稍長,也多是第二代在學校教職或職場的前輩,儘管這樣分類或許只圖方便,但還是有意義的。 其次,為甚麼選擇第一代的作品作為研究對象,它的意義在那裡呢?就歷史研究來說,美學良窳本就不是研究的標準,這一代作品不是跟戰後美援,及國共意識型態的對抗有關,就是跟西方宗教傳播牽連,因此作品的揭露本身就極具歷史研究意義,更何況經由我們一年來的探勘與研究,在美學層次上,這些建築實踐不是繼承了五四以來中西論戰的爭論,就是轉借了西方現代主義,或進一步加以地域詮釋,最後再回到必需妥協的營建制度上。 再者是,他們也是在時間與觀念上最接近歐洲前衛主義建築大師,因此作品透露的訊息,自然極具珍貴。七○年代以後,資本主義市場席捲台灣,房地產肆虐,媚俗文化當道,多數建築師隨波逐流,逐漸放棄了文化的思考。今天的回顧正足以提供借鏡與反省。 諸如王大閎的建國南路自宅就三者皆有,它繼承了密斯的語言,又詮釋了傳統,更影響人心。陳仁和的高雄三信家商學生活動中心或波浪大樓則反映了日本對西方現代性的地域詮釋,也就是說呼應了前兩者。至於盧毓駿的國立科學館、和睦的圓山大飯店增建、王大閎的國父紀念館則以不同的詮釋反映了威權當局的意識形態,國立科學館內外不一的面具性,圓山大飯店高層宮殿式的新挑戰,國父紀念館歷史主義的抽象再詮釋。 有趣的是,後壁菁寮聖十字架堂在反映時代與地域詮釋上也都獲得青睞,至於台北聖多福天主教堂、公東高工、與聖心女大則反映了時代,更鼓舞了後進。東海校園則在前後兩批風格裡共挑選了四個作品,作為台灣現代建築最重要的現場。因此將這30個作品的研究成果,不彷當成一些文獻的發掘、一些故事,讓更多一般民眾認識、關心周邊的建築,更有系統、有看法的建築史研究,只好等待來日。 圖說:現場展出的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模型。【記者夏起玲/攝】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