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5/04/27
Sunday
10:49

許旭倫陶藝創作展即日起展出

台灣新聞網記者夏起玲/中市報導
2008.10.08
為推展工藝文化,臺中市文化局邀請全國首屆「大墩工藝師」許旭倫老師推出具有獨特風貌的陶藝創作展,展覽自即日起至10月22日在臺中市文化中心文物陳列室展出。 許旭倫表示,他原本從事銷售陶瓷原料等相關的業務,於工作閒暇時以紫砂土、白陶土創作,作為試土、塑形的練習。 並向潘俊任老師學習茶壺造型、隨李亮一老師學習陶瓷新觀念、從李沃源習陶瓷彩繪和跟隨陳秋善老師學繪青花、彩繪,奠定了作品未來的多樣性和情境風貌。 許旭倫說,他從小最快樂的回憶,就是與弟弟們鑽草叢、玩泥巴的兒時記憶;而喜愛陶瓷的創作,則始於他就讀聯合工專「陶業工程科」向陳煥堂老師學習的時期。 1997年,署名「許旭倫」的樹頭、石頭的造型壺開始在陶瓷市場上行銷,對許旭倫而言,就像一劑強心針,更加明確自己以陶瓷創作維生的理念,也開啟了他的「專業做陶」之路。 1998年,創立「丹陽工坊」。陸續增加陶藝工作室之專業設備,創作作品以低價位的生活陶和花器為主,並以作品〝絕處逢生又風華〞入選金鶯獎。 專業作陶十年來一直在嘗試土、釉於陶藝創作上的適當搭配及各種可能。此次,應文化局邀請,特將歷年來各系列作品作一完整呈現。其作品大致可分為五類: 一、 石說-以石頭模擬人生百態而創作出石說系列之花器與生活陶。 二、 意象-基於對海景奇石的喜愛,許旭倫將創作觸角伸向了海洋、海生物、山景,乃至於對環境議題的關心。 三、 動物-他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得到創作動物俑時源源不絕的靈感,孩子們純真的笑靨在動物俑的臉上時時得見。 四、古早錄-揉合了他兩個孩子與他個人的童年回憶,再轉化,形成以台灣早期人物之生活為主題來創作,希望能以陶土真實的創作,將「台灣味」的情感表達出來。 五、彩繪-近幾年先後跟幾位老師習畫,將傳統的釉下青花彩繪表現於現代造形上,並將色釉繪料與窯變釉作一適切的搭配。 土的可塑性,經過巧手的捏塑可呈現出多重的樣貌,加上火的焠煉更讓它有種異於其他媒材的特殊質感-可以很生活,也可以很藝術。 隨著個人的心性不同,創造出的東西也完全不同,正可充分抒發個人情感、發揮個人特質。簡言之,就是『土‧隨‧意‧走』也給了許旭倫一個創作上的信念-求新求變、不拘一格、堅持到底。 圖說:許旭倫的展出的作品,象徵文明產物-挖土機,碾過的氣球,而氣球就代表了脆弱的生態環境,提醒人們對生態環境的珍視。(記者夏起玲/攝)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