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5/10/18
Saturday
19:50

季節性焦慮症候群不必怕 草屯療養院教你調整生活找回好心情

台灣新聞網記者李華峻/草屯報導
2025.10.16
 【台灣新聞網記者李華峻/草屯報導】隨著季節交替,天氣忽冷忽熱,溫差劇烈變化,許多人會發現心情波動,出現焦慮、煩躁、情緒低落,甚至伴隨睡眠不佳、食慾改變及注意力難以集中等症狀。這種因季節變換引起的心理不適,俗稱「季節性焦慮症候群」。雖然「季節性焦慮症候群」不是正式診斷,但臨床上確實觀察到在生活節奏快速及壓力增加下,環境光照縮短會影響生理時鐘,導致情緒調節困難,進一步加重焦慮與憂鬱感。一些民眾在特定季節(如冬季、年末)焦慮、易怒、睡眠障礙或恐慌症狀會明顯加重,若未及時調適,症狀可能加重,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甚至引發更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
 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醫師蔡昀霖表示,季節性焦慮症候群主要因氣溫、日照和環境變化影響生理節律與神經系統,導致情緒失衡。秋冬日照減少會降低調節情緒的血清素分泌,容易引發憂鬱和焦慮;氣溫忽冷忽熱也會加重身體壓力,影響睡眠和心理狀態。蔡醫師提醒,雖然季節性焦慮症候群常見,但透過調整生活習慣和關注心理狀態,多數人可有效改善。他強調,除了生理因素,生活壓力、工作負荷和人際關係也會影響情緒,建議多留意自身狀況,適時調整生活節奏,並保持良好的社會支持,與親友分享心情,有助排解壓力並增強心理韌性。
 以下是五大實用調適方法:
1.保持規律作息與充足睡眠:固定時間睡覺和起床,避免熬夜,有助調節生理時鐘,減少情緒波動。
2.多曬太陽與適量運動:日照能促進血清素分泌,提升心情;每天30分鐘戶外活動,如散步或慢跑,有助釋放壓力、改善睡眠。
3.均衡飲食,補充有益營養素:攝取富含維生素B群、Omega-3脂肪酸、鎂和鋅的食物,有助神經系統穩定與情緒調節,避免過度攝取咖啡因與糖分。
4.學習放鬆技巧與自我照顧:可嘗試深呼吸、冥想、瑜伽或漸進式肌肉放鬆,幫助舒緩焦慮與緊張情緒。
5.適時尋求專業協助:若情緒困擾持續超過兩週、影響日常生活,應儘早向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諮詢,接受心理治療或藥物協助。
 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院長丁碩彥表示,心理健康是整體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在季節交替時更需重視。季節性焦慮症候群是身心對環境變化的常見反應,關鍵在於能否覺察並及時自我調適。他呼籲社會大眾關注自身及親友的心理狀況,營造支持與關懷的環境,讓每個人都能平安健康地度過四季更替。轉季雖然是挑戰,但也是提醒我們珍惜與照顧自己的契機,讓心情隨著四季變換保持平衡與安穩,迎接每一個嶄新的日子。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