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未來醫院」— 跨域攜手、共善照護、在宅醫療新未來 院所領袖齊聚暢談 數位醫療與在宅照護藍圖
台灣新聞網記者張美惠/高雄報導
2025.09.11
【台灣新聞網記者張美惠/高雄報導】隨著全球醫療環境快速邁入高齡化與人力資源挑戰,在宅醫療與數位醫療的導入已成為全球趨勢。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與美國麥肯錫研究報告指出,數位醫療的應用可望在十年內提升至少20%臨床效率,並降低15%醫療成本。近期國際公佈的2025年度全球頂尖智慧醫院評比,台灣表現亮眼,顯示台灣在數位醫療與居家照護轉型上的成果已與世界並駕齊驅。
在此全球脈動下,國際醫療衛生促進協會(TGHA)、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與臺灣阿斯特捷利康(臺灣AZ)共同邀請南區11間核心醫療院所領袖,齊聚一堂共同剖析在宅醫療的未來藍圖,從數位創新、在宅急症照護、偏鄉醫療平權三大面向切入,展現台灣醫療體系在國際趨勢下的決心與能量。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王照元院長分享,高醫近年已積極推動在宅醫療的落實。2024年起,高醫組建了由醫師、護理師、呼吸治療師及藥師所組成的跨專業居家照護團隊,能夠至病人家中執行抗生素注射治療與症狀緩解等照護,並結合虛擬健保卡推動遠距視訊醫療。透過床邊生命徵象監測設備,病人數據即時傳送至高醫遠距健康照護中心,讓居家照護的品質與安全都大幅提升。2025年,更進一步投入居家靜脈營養照護,為需長期靜脈營養支持的患者設計個別化照護方案,協助他們在醫療團隊的守護下安全返家。
王院長強調,這些努力不僅展現了高醫在跨域的整合,更凸顯在宅醫療的最大價值─讓病人能留在熟悉的家庭環境中,仍獲得完整且連續的醫療照護,真正實現「跨域攜手、共善照護、在宅醫療新未來」的核心精神。
高雄榮總陳金順院長指出,台灣正面臨快速高齡化與複合式疾病挑戰,未來醫院必須以智慧醫療為核心,建構全方位照護網。高雄榮總成立研創暨智慧醫療中心,導入多項數位應用,包括急診早期警示系統、胸部X光智慧判讀、智能排班系統及免疫療法導航平台。陳院長強調,這些創新都以病患為中心,最終目標是打造全人整合照護平台,讓醫療不只是治病,更能預防與陪伴。
陳院長進一步說明,院方開發的「御曲」跨領域整合健康平台以及智能行動醫療巡迴車,串聯居家、社區、醫院、長照及社福資源,並結合IoT設備進行全天候健康監控,提升醫療透明度與多方協作效率。針對偏鄉、海上及特需族群,院方建構了陸、海、空遠距醫療中心,串聯國內外產學界合作,形成多層次緊急醫療服務網絡,並設計智慧化出院準備流程,全面推動全人整合照護願景。
奇美醫院率先推動在宅急症照護(HaH+OPAT),採用穿戴式裝置與遠距監控技術,使輕症感染病人在家中安全接受治療,降低交叉感染風險,同時緩解醫院住院壓力。林宏榮院長分享,奇美團隊積極赴日、新加坡交流,汲取在宅醫療及智慧醫療轉型經驗,並結合健保署、衛福部政策,持續推動社區整合型長照與醫療聯繫。林院長指出,從跨科團隊整合、藥物管理到患者與家屬溝通,數位化流程顯著降低斷點,不但提升醫療效率,更保有濃厚的人文關懷。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推動「雲林智慧醫療區域聯防」,以ICT串接醫院、診所與社區照護。目前已建立「斗六雙星聯防平台」,結合遠距門診、智慧傷口評估、COVID Kids-NET 與救護 5G 平台,透過 IoT 裝置即時監測關鍵個案數據,全天候守護病人安全。馬惠明院長指出,透過急性照護綠色通道與ICT系統整合,近年急性照護患者轉出率由55%大幅降至接近7%,住院率與感染率也明顯降低。他強調,智慧醫療讓偏鄉也能享有醫學中心級的高品質照護,真正落實醫療平權。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蔡明哲院長指出,偏鄉醫療不能僅靠提升考照率解決人力問題,真正關鍵在於「在地共學共好」。以梨山為例,從市區往返需超過 9 小時,但中山附醫已持續深耕逾10年,結合當地醫療資源,每日派醫師進駐,共同守護居民健康。他強調,這正是未來醫院推動整合式醫療照護系統(IDS)的方向─由醫學中心建立架構、在地團隊協助執行,並透過居家醫療(HH)與數位科技提升效率;在政策支持與年輕世代投入下,這將是一條可行之路。
國際醫療衛生促進協會李偉強理事長指出,外界常誤以為醫院之間競爭大於合作,但實際上各層級醫療院所皆面臨相同挑戰─人力不足。美國已推動在宅醫療多年,而台灣在高齡化與少子化壓力下,更需要加速關注此議題,李理事長強調,醫療進展並非僅仰賴醫學中心,而是必須結合地區醫院、基層診所及政府支持,共同確保病人與醫護人員的安全福祉。
會中,院所領袖一致指出,在宅醫療的核心不僅是「高科技」,更是「高人本」,未來醫院將建立在跨域協作與全人關懷的雙軌並進。未來醫院不僅是硬體升級,更在於數位工具與醫療流程的深度整合,以建立更高效、更平等、同時兼具人文溫度的醫療環境。

圖說1:國際醫療衛生促進協會(TGHA)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共同邀請南區11間核心醫療院所領袖,齊聚一堂共同剖析在宅醫療的未來藍圖。

圖說2:高醫王照元院長(內圈白袍者)表示,善用跨域整合,落實以人為本,實踐在宅醫療效益最大化。

圖說3:南區11間核心醫療院所領袖從數位創新、在宅急症照護、偏鄉醫療平權三大面向討論醫療與居家照護轉型,展現台灣醫療體系在國際趨勢下的決心與能量。
返回上一頁在此全球脈動下,國際醫療衛生促進協會(TGHA)、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與臺灣阿斯特捷利康(臺灣AZ)共同邀請南區11間核心醫療院所領袖,齊聚一堂共同剖析在宅醫療的未來藍圖,從數位創新、在宅急症照護、偏鄉醫療平權三大面向切入,展現台灣醫療體系在國際趨勢下的決心與能量。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王照元院長分享,高醫近年已積極推動在宅醫療的落實。2024年起,高醫組建了由醫師、護理師、呼吸治療師及藥師所組成的跨專業居家照護團隊,能夠至病人家中執行抗生素注射治療與症狀緩解等照護,並結合虛擬健保卡推動遠距視訊醫療。透過床邊生命徵象監測設備,病人數據即時傳送至高醫遠距健康照護中心,讓居家照護的品質與安全都大幅提升。2025年,更進一步投入居家靜脈營養照護,為需長期靜脈營養支持的患者設計個別化照護方案,協助他們在醫療團隊的守護下安全返家。
王院長強調,這些努力不僅展現了高醫在跨域的整合,更凸顯在宅醫療的最大價值─讓病人能留在熟悉的家庭環境中,仍獲得完整且連續的醫療照護,真正實現「跨域攜手、共善照護、在宅醫療新未來」的核心精神。
高雄榮總陳金順院長指出,台灣正面臨快速高齡化與複合式疾病挑戰,未來醫院必須以智慧醫療為核心,建構全方位照護網。高雄榮總成立研創暨智慧醫療中心,導入多項數位應用,包括急診早期警示系統、胸部X光智慧判讀、智能排班系統及免疫療法導航平台。陳院長強調,這些創新都以病患為中心,最終目標是打造全人整合照護平台,讓醫療不只是治病,更能預防與陪伴。
陳院長進一步說明,院方開發的「御曲」跨領域整合健康平台以及智能行動醫療巡迴車,串聯居家、社區、醫院、長照及社福資源,並結合IoT設備進行全天候健康監控,提升醫療透明度與多方協作效率。針對偏鄉、海上及特需族群,院方建構了陸、海、空遠距醫療中心,串聯國內外產學界合作,形成多層次緊急醫療服務網絡,並設計智慧化出院準備流程,全面推動全人整合照護願景。
奇美醫院率先推動在宅急症照護(HaH+OPAT),採用穿戴式裝置與遠距監控技術,使輕症感染病人在家中安全接受治療,降低交叉感染風險,同時緩解醫院住院壓力。林宏榮院長分享,奇美團隊積極赴日、新加坡交流,汲取在宅醫療及智慧醫療轉型經驗,並結合健保署、衛福部政策,持續推動社區整合型長照與醫療聯繫。林院長指出,從跨科團隊整合、藥物管理到患者與家屬溝通,數位化流程顯著降低斷點,不但提升醫療效率,更保有濃厚的人文關懷。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推動「雲林智慧醫療區域聯防」,以ICT串接醫院、診所與社區照護。目前已建立「斗六雙星聯防平台」,結合遠距門診、智慧傷口評估、COVID Kids-NET 與救護 5G 平台,透過 IoT 裝置即時監測關鍵個案數據,全天候守護病人安全。馬惠明院長指出,透過急性照護綠色通道與ICT系統整合,近年急性照護患者轉出率由55%大幅降至接近7%,住院率與感染率也明顯降低。他強調,智慧醫療讓偏鄉也能享有醫學中心級的高品質照護,真正落實醫療平權。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蔡明哲院長指出,偏鄉醫療不能僅靠提升考照率解決人力問題,真正關鍵在於「在地共學共好」。以梨山為例,從市區往返需超過 9 小時,但中山附醫已持續深耕逾10年,結合當地醫療資源,每日派醫師進駐,共同守護居民健康。他強調,這正是未來醫院推動整合式醫療照護系統(IDS)的方向─由醫學中心建立架構、在地團隊協助執行,並透過居家醫療(HH)與數位科技提升效率;在政策支持與年輕世代投入下,這將是一條可行之路。
國際醫療衛生促進協會李偉強理事長指出,外界常誤以為醫院之間競爭大於合作,但實際上各層級醫療院所皆面臨相同挑戰─人力不足。美國已推動在宅醫療多年,而台灣在高齡化與少子化壓力下,更需要加速關注此議題,李理事長強調,醫療進展並非僅仰賴醫學中心,而是必須結合地區醫院、基層診所及政府支持,共同確保病人與醫護人員的安全福祉。
會中,院所領袖一致指出,在宅醫療的核心不僅是「高科技」,更是「高人本」,未來醫院將建立在跨域協作與全人關懷的雙軌並進。未來醫院不僅是硬體升級,更在於數位工具與醫療流程的深度整合,以建立更高效、更平等、同時兼具人文溫度的醫療環境。

圖說1:國際醫療衛生促進協會(TGHA)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共同邀請南區11間核心醫療院所領袖,齊聚一堂共同剖析在宅醫療的未來藍圖。

圖說2:高醫王照元院長(內圈白袍者)表示,善用跨域整合,落實以人為本,實踐在宅醫療效益最大化。

圖說3:南區11間核心醫療院所領袖從數位創新、在宅急症照護、偏鄉醫療平權三大面向討論醫療與居家照護轉型,展現台灣醫療體系在國際趨勢下的決心與能量。
相關文章
2018.09.26
福華名品開店慶10月率先開戰2017.12.15
曾銘宗:金管會都怕高銀高銀:無中生有2016.02.25
國際遊艇展結合好玩卡優惠票上市中2022.08.05
台灣中油公司舉辦「企業誠信論壇」-從淨零碳排與透明誠信談企業永續經營2016.08.01
慶祝70週年中油辦親子一日遊活動2013.09.30
大港計畫移交劉世芳:盼高雄港貿易日升2009.07.28
2009高雄世運圓滿落幕創造20億觀光產值2015.04.25
高雄將實施第三階段限水市府投入抗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