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攜手高榮發表全國首創3D列印口顎彌補物 臨床試驗成功案例改編微電影 口腔癌重建露曙光
台灣新聞網記者張美惠/高雄報導
2023.11.22
臺灣每年約有一萬人罹患口腔癌,超過六成病友需要進行口顎重建手術,術後造成的臉部歪斜、進食功能減損及口齒障礙,往往讓病友們飽受身心靈煎熬。工研院與高雄榮民總醫院22日共同發表全國首創的3D列印口顎彌補物臨床試驗成果,已成功在人體試驗改善口腔癌病人的容貌與咀嚼功能,為未來國人口顎重建手術帶來全新希望。
工研院南分院執行長曹芳海表示,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的補助下,工研院投入3D列印醫材智慧製造技術多年,首度將技術應用於口顎彌補物,歷經不斷調校設計,實驗超過5億次的口顎咬合測試,終於在2019年與高雄榮總合作進行全國第一次臨床試驗。看到病友手術後實現願望、如獲新生地看著鏡中的自己,是團隊持續努力推動3D列印口顎彌補物驗證與市場化的最大動力。
高雄榮民總醫院院長林曜祥表示,感謝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南部科學園區管理局支持3D列印口顎彌補物臨床試驗計畫,目前完成的九例個案中,所有植入物皆無鬆脫,超過半數患者能開始咀嚼食物,確保營養攝取且保留對稱性外觀,這樣的成果在市場化起步是一大突破與鼓舞,目前持續改良植入物設計、提升人體適應性,期盼未來能進一步擴大人體使用,加速此醫材產品化落地應用。
3D列印口顎彌補物成果發表記者會22日在高雄榮總舉辦,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南部科學園區管理局副局長鄭秀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簡任技正戴建丞、工研院南分院執行長曹芳海、高雄榮總副院長陳垚生、全球安聯董事長張土火、千美醫研董事長林惠卿、連杏生醫協理林世仁及陽光基金會社工督導陳宣瑋、復健督導蕭鳳儀等人皆到場見證祝福。
現場特別播映微電影《生日願望》,改編自其中一位口腔癌病友的真實案例,女主角大學時不幸罹患口腔癌,術後在臉上留下明顯的疤痕與不自然歪斜,不僅影響口齒清晰度,更失去了味覺與咀嚼能力,只能攝取流質食物,讓她相當自卑,終日戴著口罩,沉默寡言。微電影道出工研院南分院組長劉松河與高雄榮總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陳竣峰,共同以3D列印口顎彌補物幫助癌症病友的過程,隨著影片結尾畫面女孩重拾甜美笑容,遠方飛機緩緩降落,象徵研、醫、病三方的堅持不懈與人本初衷,終於迎來創新成果的平安落地,感動眾人。
工研院持續聚焦市場新價值,擘畫《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作為研發方向,在「健康樂活」應用領域,發展金屬3D列印醫材智慧製造技術,並開辦全國首創的3D列印醫材體驗診線,打造創新醫病合作模式,期望加速智慧醫材產品化,進而切入國際生醫市場價值鏈,增進民眾健康福祉。

圖說:工研院與高雄榮總22日舉辦3D列印口顎彌補物成果發表記者會。左起為高雄榮總科技顧問楊宗龍、高雄榮總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陳竣峰、高雄榮總副院長陳垚生、南科管理局副局長鄭秀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簡任技正戴建丞、全球安聯董事長張土火、工研院南分院執行長曹芳海、千美醫研董事長林惠卿、連杏生醫協理林世仁、工研院南分院組長劉松河、陽光基金會社工督導陳宣瑋。

圖說:工研院與高雄榮民總醫院創新研發的3D列印口顎彌補物,以高生物相容性的鈦合金為材料,具備關鍵專利技術及客製化設計,已完成九例臨床試驗,所有植入物皆無鬆脫,超過半數患者能開始咀嚼食物,確保營養攝取且保留對稱性外觀。
返回上一頁工研院南分院執行長曹芳海表示,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的補助下,工研院投入3D列印醫材智慧製造技術多年,首度將技術應用於口顎彌補物,歷經不斷調校設計,實驗超過5億次的口顎咬合測試,終於在2019年與高雄榮總合作進行全國第一次臨床試驗。看到病友手術後實現願望、如獲新生地看著鏡中的自己,是團隊持續努力推動3D列印口顎彌補物驗證與市場化的最大動力。
高雄榮民總醫院院長林曜祥表示,感謝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南部科學園區管理局支持3D列印口顎彌補物臨床試驗計畫,目前完成的九例個案中,所有植入物皆無鬆脫,超過半數患者能開始咀嚼食物,確保營養攝取且保留對稱性外觀,這樣的成果在市場化起步是一大突破與鼓舞,目前持續改良植入物設計、提升人體適應性,期盼未來能進一步擴大人體使用,加速此醫材產品化落地應用。
3D列印口顎彌補物成果發表記者會22日在高雄榮總舉辦,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南部科學園區管理局副局長鄭秀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簡任技正戴建丞、工研院南分院執行長曹芳海、高雄榮總副院長陳垚生、全球安聯董事長張土火、千美醫研董事長林惠卿、連杏生醫協理林世仁及陽光基金會社工督導陳宣瑋、復健督導蕭鳳儀等人皆到場見證祝福。
現場特別播映微電影《生日願望》,改編自其中一位口腔癌病友的真實案例,女主角大學時不幸罹患口腔癌,術後在臉上留下明顯的疤痕與不自然歪斜,不僅影響口齒清晰度,更失去了味覺與咀嚼能力,只能攝取流質食物,讓她相當自卑,終日戴著口罩,沉默寡言。微電影道出工研院南分院組長劉松河與高雄榮總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陳竣峰,共同以3D列印口顎彌補物幫助癌症病友的過程,隨著影片結尾畫面女孩重拾甜美笑容,遠方飛機緩緩降落,象徵研、醫、病三方的堅持不懈與人本初衷,終於迎來創新成果的平安落地,感動眾人。
工研院持續聚焦市場新價值,擘畫《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作為研發方向,在「健康樂活」應用領域,發展金屬3D列印醫材智慧製造技術,並開辦全國首創的3D列印醫材體驗診線,打造創新醫病合作模式,期望加速智慧醫材產品化,進而切入國際生醫市場價值鏈,增進民眾健康福祉。

圖說:工研院與高雄榮總22日舉辦3D列印口顎彌補物成果發表記者會。左起為高雄榮總科技顧問楊宗龍、高雄榮總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陳竣峰、高雄榮總副院長陳垚生、南科管理局副局長鄭秀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簡任技正戴建丞、全球安聯董事長張土火、工研院南分院執行長曹芳海、千美醫研董事長林惠卿、連杏生醫協理林世仁、工研院南分院組長劉松河、陽光基金會社工督導陳宣瑋。

圖說:工研院與高雄榮民總醫院創新研發的3D列印口顎彌補物,以高生物相容性的鈦合金為材料,具備關鍵專利技術及客製化設計,已完成九例臨床試驗,所有植入物皆無鬆脫,超過半數患者能開始咀嚼食物,確保營養攝取且保留對稱性外觀。
相關文章
2016.10.24
鐵馬三校遊鳳邑11月登場2017.10.13
私梟利用運油船走私香菸遭高雄海關逮獲2023.06.16
中鋼公司股東會 通過配發特別股股息1.4元及普通股紅利每股現金1.0元案2015.12.11
台灣中油公司關懷弱勢電腦再生利用2014.04.14
高雄關務長赴東方海外公司頒發AEO證書2022.04.15
金屬中心i-Lounge盛大揭幕首創會員廠商創新產品展示空間2008.11.13
短期促進就業 聯合面試活動2012.04.14
杉林大愛園區植樹活動 建構環境教育模範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