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攜手雲林分院下鄉公益義診超音波頸動脈篩檢
台灣新聞網記者蔡鳳敏/雲林報導
2022.09.07

工研院攜手臺大醫院雲林分院於雲林縣土庫鎮進行「頸動脈超音波」社區篩檢服務,以工研院研發之手持式超音波技術衍生產品,為社區居民檢測頸部血管有無狹小、阻塞或先天發育異常,協助及早診斷評估,及早避免相關患病風險。供應腦中約三分之二的血液,當頸動脈產生動脈粥狀硬化、狹窄程度增加時,腦中風的風險也會隨之上升。
根據統計,臺灣腦中風的患者大約有七成是屬於缺血性中風,而頸動脈狹窄又是誘發缺血性中風的原因之一。頸動脈的血管檢查中,超音波檢查具有非侵入性、無輻射曝露、檢查時間較短、費用較低等優點,適合作為第一線的檢查工具。
工研院社會公益委員會主委劉佳明表示,傳統超音波設備體積較大,病患須至醫院才能進行相關檢查,對於行動不便、偏鄉居民而言,前往醫院的路程是一大工程,容易影響就診意願,進而無法早期發現與治療。透過與臺大雲林分院合作,將工研院執行經濟部技術處智慧醫療科技應用與跨場域驗證計畫的成果應用於社會公益活動,就是希望能透過創新科技,將過去僅能在醫院執行的超音波檢查,帶進偏鄉,使社區篩檢、偏鄉義診更為便利,也能為患者爭取寶貴的治療時間。
神經部主任張楷杰表示,臺大雲林分院2018年起,深入偏鄉推動阿波羅計畫,在不定期辦理社區篩檢的服務,過去礙於傳統超音波影像掃瞄儀器體積較大,無法在社區義診時提供相關服務。這次使用手持式超音波設備非常方便醫護人員做進一步的檢查,為民眾盡早診斷,未來希望能運用此項設備,為社區篩檢、偏鄉義診提供更多的服務項目。接下來預計10/12在崙背港尾社區,11/16口湖下崙社區、12月預計在斗南新光社區進行「頸動脈超音波」篩檢。
工研院積極擘畫「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以科技建構健康樂活,聚焦智慧醫療發展,以往超音波檢測設備不但笨重且只能放置在醫療檢驗所中,工研院自行研發的「手持式超音波ITRI SONO」,將傳統的大型超音波縮小至手機大小,可連續使用1.5小時,透過WiFi影像可即時顯示於手機或平板上,並有兩種探頭可供切換使用,線性探頭用在皮膚淺層和血管的掃描,弧形探頭則用於腹部超音波、婦產科。由於其輕量便於外出攜帶,讓醫護人員可隨時隨地進行檢查,除廣泛應用在內科、婦產科、復健科,在偏鄉與重症醫護室更能在關鍵時刻發揮最佳功效。
相關文章
2013.01.28
雲林縣長蘇治芬訪視國小閱讀教育2024.06.11
雲林縣斗南警分局大埤所長進行校園安全宣導 守護孩童遠離危險2010.09.25
林內農會辦台灣木瓜節活動2021.04.27
雲林警方偵破車手集團 提領上百筆詐欺贓款2016.12.16
雲林推動長照2.0 蔡英文前往揭牌2015.06.18
車輪破仍續開 警上前關心查獲海洛因2012.02.09
雲林警發揮同理心協助失蹤人口返家團圓2022.10.31
斥資近千萬 雲縣首座長青食堂中央廚房 斗南鎮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