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醫創新治療足踝變膝蓋+3D列印義肢
台灣新聞網記者張美惠/高雄報導
2018.08.17
一名37歲越南籍移工,在一場工傷氣爆意外中,造成左膝粉碎、小腿斷裂,被送往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急診,經醫療團隊鬼斧神工將腳踝180度移植到膝蓋,小腿殘肢當大腿骨用,再利用先進的3D列印技術製作義肢,帶給病患新「膝」望,跨出嶄新的人生。
外號「阿雖」的越南勞動者,7年前離鄉背景來台工作,去年歷經這場重大職災,身心備受煎熬,以為再也無法走路。高醫不僅運用尖端移植技術,傾全力救治,還全額吸收醫療費用,包括價值30多萬元的3D列印義肢,讓經濟弱勢的他,不再徬徨無助。「感謝高醫賜我一隻腳,幫助我重新站起來。」
高醫外科部主任郭耀仁表示,病患被送到醫院時,院方立即啟動由骨科主治醫師呂俊寬及整形外科醫師所組成的顯微創傷小組進行搶救,評估病患膝關節周圍的軟組織及骨頭被炸得粉碎,全身還有多處燒燙傷,所幸腳踝沒有受傷,於是由尖端移植小組採取「旋轉矯形術」,將病患殘肢上的腳踝關節旋轉180度,自體移植到大腿骨上,取代原本被炸裂的膝關節。
度過足踝變膝蓋的心理適應期後,阿雖進行復健治療後,雖然新膝蓋彎曲自如,但傳統義肢仍有不適之處,上下樓梯很吃力,穿脫不是很方便,有時會卡到「該邊(鼠蹊部)」,可說是磨皮又磨心。
所幸拜科技進步之賜,復健科與輔具公司合作,利用3D列印技術,製作嶄新的膝下義肢,材質輕盈服貼,讓阿雖穿在新膝蓋上,關節活動更自在,身體對稱性也較佳,走路不再搖搖晃晃。
復健科主任陳嘉炘表示,3D列印製作義肢已應用於個人化需求,透過3D掃描儀器進行肢體掃描,加上電腦輔助設計軟體,可列印製作出義肢套筒,不再用傳統石膏取模方式,而能更精準地對接義肢其他零配件,提供義肢穿戴行走時,足部的對稱性及良好的人體力學表現。「3D列印進步的技術,同時可以實現義肢藝術化及個人化需求」。
返回上一頁相關文章
2023.02.17
台船環海籌備彰化風場水下基礎安裝案 工作船雙雄齊聚高雄港2009.04.16
好運旺旺來 鳳梨王評鑑 十元鳳梨限量特賣2016.09.06
高鐵獲亞太地區產業成就獎2008.10.18
《她們的故事》紀錄片首映會2020.04.27
5至10月間壽山停止探洞申請2010.06.07
台船公司股東會通過每股分配股利1.83元2015.01.21
中油公司駁斥石化管線說2011.10.29
鳳陽公有停車場整修工程程動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