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5/04/27
Sunday
12:04

科博館展出苗族服飾

記者夏起玲/中市報導
2008.07.31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從即日起推出的暑假另一波強檔《穿在身上的史詩—苗族服飾特展》,正可以透過多年來館藏的珍貴苗族衣飾,帶領觀眾走進中國貴州的層巒翠谷中,一窺神秘面紗下的苗家衣飾文化。展至明年2月28日止,民眾可踴躍前往參觀。 科博館人類學組主任何傳坤表示,中國境內的苗族人口約有800萬,以貴州為主要居住地,而多數又集中在黔東南。 由於苗族生活環境多為峰巒與峽谷,支系繁複,早在明清就有「百苗」之說,也因此形成了支系眾多的服飾工藝爭奇鬥艷,且圖案紋樣紛繁多樣的特色,不論花紋、樣式與製作技法上,都大相逕庭,成為區別苗族支系的標誌之一。 當地人只要看見服飾,便可知大概屬於哪個支系,居住地在何處。 《穿在身上的史詩—苗族服飾特展》當中,主要展出科博館所典藏的黔東南苗族珍貴衣飾。由於黔東南的苗族支系複雜,各支系的服飾又以居住地命名,豐富多樣,可以說體現了苗族歷史文化的成熟與極致。 在這項特展中,科博館特別挑選出三十個支系的經典服飾,透過精美的藏品和豐富的展示介紹,帶領觀眾認識苗族服飾的各種傳統的「織、染、繡」手工技藝和代表作品,以及銀飾、童衣、童玩和年節習俗等,不但華美繽紛,更充滿了神話的意蘊,令人驚豔與著迷。 苗族服飾以刺繡、蠟染、紡織等多種傳統手工技術製作而成,工法繁複、外型美觀,不但是苗人特有的文化資產,更被視為世界染織的起源之一。 幾千年來,歷經了歲月的洗禮,受到外界不同程度的影響,也產生與傳統略微不同的風貌。然而苗族服飾儘管有多變的造型,婦女較典型的裝束仍是短上衣,百褶裙;男裝為大襟短衣,襟向右開,顏色多為藍、黑色。 至於服飾的衣料則以麻織土布為主,裙子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飾的用料、顏色、款式、刺繡等方面,都極具民族風格。 苗族服飾的織錦技法又稱「夾織」,色彩分為素錦與花錦兩種,常用在背兒帶、頭帕等,在材料與工法上變化多端。透過不同性質的棉與麻互為經線與緯線,成品的觸感較為細膩,再藉由織布機上經與緯的交錯變化,織就出各種花紋與圖案。 此外,苗家女孩通常從七、八歲開始學習織花帶,到十五、六歲技巧逐漸純熟。花帶不僅是裝飾品,也是苗族男女青年戀愛的聯繫紐帶。在展覽當中,觀眾還可以看到難得一見的傳統紡紗機、織布機和織帶機等。 在特展一隅,還有一些特別吸引觀眾和小朋友目光的苗族童玩「泥哨」。泥哨是以黃泥為基本材料,手工搓捏成形,再以木屑鍛燒、上色釉等多道工序製作而成。 其題材相當廣泛,包括飛鳥走獸、蝶蟲蛙魚等,但最著名的為中國民間傳統的十二生肖圖案。在泥哨下部均留有一個吹氣孔和一個回氣孔,能吹出清脆悅耳的哨音,極具地方民族色彩與收藏價值。 圖說:苗族服飾特展一隅。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