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採毒菇煮上桌 全家中毒送醫
台灣新聞網記者詹鶴淋/南投報導
2017.09.11
一家之主採到模樣可口的野菇,回家交給太太料理成佳餚,結果吃完一家三口全部上吐下瀉,全家中毒,經向南投醫院求醫急診,所幸中毒不深,一家子經治療後都已返家休養。
南投醫院說,日前中寮鄉一名年約60歲廖姓男子,在自家附近發現多朵肥碩的野菇,誤認為是美味的「雞肉絲菇」,即悉數摘採回,交妻子料理。
不料,一家三口下肚後,一小時即全部出現腹痛、嘔吐、腹瀉等不適症狀;其中就讀高中的女兒,覺得不對勁,忍著痛上網查詢。
發現,可能誤食了有毒的「綠褶菇」,趕緊保留還未被吃完的野菇,並打119求救,119即將廖姓一家三口,送往南投醫院急診就醫;經腎臟科醫師安排住院,三人都接受治療。
廖某的太太說,丈夫回家時抱著一籃野菇,她起初也有點擔心,但想起老一輩曾教過,可以將「野菇」與生米放在滾水中檢驗,米若沒有變色,即是沒毒。
廖太太在測試後,即安心地熟飪野菇,一家三口也都享用。未料,老一輩所教的「驗菇毒方法」,居然沒效,那堆野菇仍是有毒。
南投醫院腎臟科醫師葉哲廷說,他從未聽過用生米拌野菇煮煮,可以辨別野菇是否有毒;尤其毒菇這個植物
種類繁雜,所含毒素也不相同,其檢測和解毒方式,自然不一樣,所以民眾別單純依靠單一毒物檢測方式,最好是不要輕易採食野外植物,以免誤食而中毒。
葉哲廷說,菇類中毒的案例中,最常見的是誤食綠褶菇,因它的顏色呈白色及淺褐色,與可食用的「雞肉絲菇」相似,所以常被摘取誤食,而後中毒。
據了解,綠褶菇,其「菌蓋」開始是半球形,之後平展,其菌褶開始是白色,後來呈淡黃綠色,因而稱為「綠褶」菇。綠褶菇的菌柄長約10-20公分,有菌環圍繞,與「雞肉絲菇」有許多不同。
綠褶菇被熟飪食用後,約30分鐘至3小時,會出現腸胃道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及腹痛等。葉哲廷表示,目前對綠褶菇中毒,並無特定解毒劑,其治療方式,是支持性療法,中毒時若即早就醫診治,大多可以恢復而不會留下後遺症。
圖說:南投醫院賢臟科醫師葉哲廷,指綠褶菇並非可食用的雞肉絲菇,外型容易分辨。(台灣新聞網記者詹鶴淋/翻攝)
返回上一頁相關文章
2012.11.12
衛生局:流感疫苗勤接種健康有保障2012.05.22
手機定位求救服務今啟用2022.04.28
南部橫貫公路復通 玉山國家公園南部園區歡迎您2016.12.23
信義鄉推出踏雪尋梅 場面熱鬧2013.02.12
省主席林政則表揚地方基層人物劉瑞正2014.07.24
信義警分局執行防救災工作2011.02.22
南投警方查獲山寨版名牌服飾2012.05.18
集集臭豆腐小攤飄香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