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醫:發現齲齒速處理可避免拔牙
台灣新聞網記者蔡鳳敏/雲林報導
2017.07.07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牙體復形科&牙髓病科醫師李宗霖表示,治療齲齒的「陶瓷鑲嵌復形物」,是指齲齒(蛀牙)如果未傷及牙髓神經,治療時先移除齲齒與受感染的齒質,之後視蛀洞的大小、深度,選擇合適的填補材料復形,以恢復牙齒的咀嚼功能和美觀。
蛀牙若不予處理,齲齒越蛀越深,牙齒痛起來或牙髓壞死,就需要做根管治療(俗稱抽神經)才能保留牙齒,萬一蛀洞大到無法保留,只能拔牙處理。
李宗霖指出,齲齒是口腔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在治療前需先判斷齲齒的大小、深度,以及是否伴隨有牙髓的症狀,若無傷及牙髓,治療上較小的窩洞一般以複合樹脂填補即可達到美觀治療效果。
如果齲齒範圍過大,或是齲齒的範圍使得相鄰牙齒接觸區的形態建立困難時,使用複合樹脂填補就不合適。
在材料特性上,複合樹脂有體積聚合收縮、邊緣微滲漏的缺點,物理強度不足,長期使用易磨耗及變色等問題;陶瓷鑲嵌則擁有優異的生物相容性,物理強度,不會有體積收縮的問題,也不長久使用而變色,適合於缺損範圍較大的病人上。
李宗霖指出,陶瓷鑲嵌的治療健保並無給付,需要2次約診,第1次約診由牙醫師將齲齒移除乾淨,並設計修磨出適當的窩洞外形後,以精密印模材料將修形後的牙齒外形複製到石膏模型上,再送到牙技師端進行陶瓷嵌體復形物的製作。
第2次約診在病患口中試戴製作好的陶瓷嵌體,確認接觸區的形態鬆緊適中,復形物的邊緣貼合度和外形正確後,再進行黏著步驟,最終確認咬合及有無多餘的黏著劑殘留。
李宗霖說,和傳統的牙套相比,陶瓷鑲嵌更能保守齒質。每顆齟齒的大小範圍不一,缺損齒質的”量”之外,剩餘齒質位置的”分布”亦是關鍵所在,蛀牙的牙齒其剩餘齒質在周圍一圈,若採牙套贗復,則修形時就會把僅存的齒質都磨光了。
每個臨床案例均不相同,採取什麼樣的治療對病人最有利,仍須專業的判斷後討論決定。一般醫療衛教知識,有不適或疾病,應尋求醫師的診治,以免貽誤病情,並能獲最佳治療的效果。
返回上一頁相關文章
2008.05.23
雲林農產品籌畫參加台北國際食品展2012.02.25
斗南警實施清樓專案 清出毒品通緝犯2014.10.08
台塑電業睦鄰法制化老人敬老金有譜2018.03.27
雲科大創新圓夢善盡社會責任2008.11.07
虎尾高中校慶運動會2011.02.21
斗南分局鬼門關前救回燒碳自殺女子2008.02.19
見康專業按摩到文化局義務為鄉親按摩2013.07.11
七旬老翁刺破前女友汽車輪胎遭警送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