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併用糖尿病患者免於洗腎
台灣新聞網記者楊川欽/台中報導
2017.04.05
王姓男患者罹患第二型糖尿病近五年,雖然有規則的服用藥物、定期運動並控制飲食,飯前、後的血糖和糖化血色素都很正常,但腎絲球過濾率卻逐漸退步,讓患者擔憂需要洗腎;經由童綜合醫院中醫科陳建雄醫師針對患者症狀進行中藥調理,腎絲球過濾率已經有明顯進步,讓患者重拾生活品質。
這名五十歲的王姓患者,被診斷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多年,一直規則的服用西藥控制血糖,努力地定期運動與健康飲食,所以飯前、後的血糖和糖化血色素都很正常。
但是最近運動時常常覺得體力不支,且出現失眠、腸道不適等症狀,最近一次抽血檢查竟然發現腎絲球過濾率退步到56 mL/min/1.73m2(正常值是90-120 ml/min/1.73m2),令患者非常擔憂腎臟功能退化而需要洗腎,友人得知困擾後介紹至童綜合醫院中醫科醫師陳建雄門診求診。
經由陳建雄進行初步的身體檢查後,再看王先生的實驗室報告發現,王先生的腎絲球過濾率的確有退步的情形;建議王先生除繼續服用原來的西藥,再依病情搭配中藥調治,持續半年後再次追蹤檢查,王先生的血糖值和糖化血色素依舊正常,而腎絲球過濾率已經有明顯的進步,目前已回到80 mL/min/1.73m2,朝正常值持續前進。
醫師陳建雄表示,一般糖尿病患者通常只注意到飯前、飯後血糖值,以及視為三個月平均血糖值的糖化血色素的值,比較容易忽略了腎絲球過濾率;若腎絲球過濾率降低,即表示腎臟受損、腎功能逐漸衰退,極可能造成慢性腎病變。
根據衛福部統計顯示,近年來糖尿病、腎臟病都列在國人的十大死因中,糖尿病更是導致慢性腎病變和洗腎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年齡層有年輕化的趨勢,如果糖尿病合併慢性腎病變,死亡率會增加。
陳建雄指出,以中醫觀點來看,糖尿病可分為「鬱、熱、虛、損」四大病程,而糖尿病腎病變則是四大病程中的某個階段。糖尿病腎病變分為五期,第一期腎臟會肥大,腎絲球過濾率反而會上升。
第二期無明顯的臨床症狀,為靜止期,但腎臟其實已出現結構性變化;第三期則是隨著腎臟逐漸受損,會出現微量白蛋白尿;第四期出現巨量蛋白尿,此時一般尿檢就可發現明顯的尿蛋白;最後進入第五期,也就是末期腎病變,當出現尿毒症時則需接受透析療法,也就是俗稱的洗腎。
中醫治療上,最重要的第一步是辯別個體的寒熱虛實,熱者、實者則清之、瀉之,寒者、虛者則溫之、補之。在調整體質的基礎上協助控制血糖和血壓,若血糖血壓控制良好,可以降低蛋白尿和延緩腎臟功能退化,若已發生腎病變,出現蛋白尿,則需區分是下焦熱甚、氣虛下陷或是腎虛不固等導致精微滲漏,依不同情況給予清熱瀉濁、補氣升舉或收澀固腎等治法。
若出現水腫,多為氣血水同病,視情況給予補益脾肺、溫補腎陽、滋陰益腎、活血袪水等治法,若已進入末期腎病,則以排毒瀉濁為首要任務,可利用發汗解表、通利二便等治法。在接受透析治療的同時,配合中藥調理以期望可以達到保留殘餘腎功能的目的。
陳建雄指出,依臨床經驗發現,糖尿病腎病變在接受現代醫學治療的同時,配合中醫治療,對於前三期的腎病變,療效較佳。很多第三期之前的腎病變患者經治療後,腎絲球過濾率顯著的回升。
當進入第四期腎病變時,治療較困難,只能小幅度的回升腎功能,延緩腎臟退化的速度,或保留殘餘腎功能。
陳建雄說,罹患糖尿病後,更應重視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並儘早接受正規的中醫和西醫治療,才能免除或延緩腎病變的危害。
中醫首重人體正氣,治療時不忘顧護上焦之心肺、中焦之脾胃和先天之腎,希望患者的體力、精神、食慾、睡眠、二便等都可得到適度調理,以獲得較好的生活品質。
返回上一頁相關文章
2012.03.02
台中清水神社崎石階破損無人管遭議員痛批2013.04.17
綠色小鎮驚傳停業消保官:負責人說明2018.02.02
中市中央公園萬株原生樹種八月試營運2013.02.06
中社觀光花市春節可前往賞花2012.11.09
台中超商店員與警方合作防堵詐騙案2012.02.03
台中彩券行老闆用紅包做愛心2011.11.18
大里杙產業文化館將重新定位未來用途2013.06.11
市府研議推動小型屠宰場並對鴿舍進行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