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擊精神病用五花大綁?投醫:是誤解
台灣新聞網記者李筱玲/南投報導
2017.03.15
南投醫院精神科,今天針對電影情節中,有出現治療經神病方式,使用五花大綁後,電擊頭部,予以說明;指那只是戲劇自構情節,毫無醫療根據,不必恐慌或用此求診。
南投醫院精神科醫師李志銘說,電影情節中,治療神經病使用「電療」,這是一種「想像」並非真正的醫治方式,民眾必須破除「杜鵑窩」治療的迷思。
據了解,一直以來,在電影戲劇中,有不少精神科住院病人,在治療的部分,除了藥物、心理治療等之外,可能會將病人五花大綁,使用機器去電擊腦部,使他抽動癲癇;進而寂靜的病房長廊,瀰漫著患者低沉,且若有似無的呻吟聲,情節讓民眾因而口耳相傳,且對經神病治療出現恐怖的想像。
李志銘表示,電療的全名是「電痙攣療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簡稱ECT)」;這個治病方法是透過電流,經由腦部的方式來誘發痙孿。
在治療前,臥師會將病患麻醉,再將電極放置於病人兩側太陽穴上,通予適當電流,以改善神經傳導物質的狀態、使腦神經細胞趨於穩定。
這種方法,相較於精神科一般治療方式,係屬於侵入性治療。電療可能會因抽搐造成的肌肉痠痛、頭痛、暫時性記憶衰退及骨折等副作用。
目前精神科將電痙攣療法,會使用在治療嚴重憂鬱症、雙極性情感疾患與精神分裂症的病患身上;尤其,當所有藥物與心理療法,皆已無效時,才會評估使用。
李志銘說,所有的治療,皆有其副作用,醫療人員一定會在療效與副作用之間精準的衡量得失;目前,電療使用正弦波短時間(brief pulse)有效電波,是當年發明時所使用電量的三分之一,更可減少短期記憶的喪失,與電療後的精神混亂狀態。併用極短時間、高頻率和長效刺激的方式,使電療更為有效,副作用更降至最低。
投醫的專科護理師詹喬年指出,曾有病人在電療結束出院後,有次在門診看到該病患,由其母親陪同下返診,看著他的母親微微的彎著腰致謝,指「病人」現已穩定且能協助家中生意,就讓她高興,顯示人精神狀況都已改善。
不過,這位精神病患,卻仍被社會污名化,讓家人依然難過;詹喬年說,其實透過復健治療、規則返診下,病人是可以回歸正常生活的,所以盼社會大眾,對曾患精神疾病者,能夠破除誤解與迷思,讓病人穩定的在社區正常生活。
圖說:南投醫院要民眾破除治療神經病電擊迷思,公布了病患電擊治療的使用過程。(台灣新聞網記者李筱玲/攝)
返回上一頁相關文章
2023.11.03
「職業領航,夢想啟航」- 職業領航員計畫成果發表會 暨學生多元作品展2013.11.01
水里商工辦新世代青少年服務活動2011.12.25
台大實驗林處長王亞男獲新黨政黨提名2011.10.04
肺炎鏈球菌結合型疫苗75歲以上免費接種2011.06.20
衛生署委託成大推動高齡友善城市計畫2012.05.05
集集鎮立游泳池今重新啟用2011.10.02
台灣特色優質茶暨全民支持台灣茶活動登場2014.04.15
山區蕉園出現黑星病農友注意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