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變黃金外埔堆肥廠轉型綠能生態園區
台灣新聞網記者楊川欽/台中報導
2017.02.18
台中市外埔堆肥廠將轉型為綠能生態園區,推動再生能源,落實綠色循環經濟,市長林佳龍於十八日前往廠區關心規劃進度,他指出,市府打造綠能生態園區,全國首創採用稻稈氣化發電,將「垃圾變黃金」,可說是創造「外埔奇蹟」,並創造環保、農民、經濟發展多贏局面,市府「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有信心建立循環經濟全國典範。
外埔堆肥廠自民國九十七年十月停工閒置至今,外觀宛如一座廢墟,當地發展受限,環保局依「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導入「厭氧先進處理」技術,將該廠轉型為綠能生態園區,林佳龍在環保局長白智榮陪同下前往廠區視察並聽取簡報,宣示市府活化閒置堆肥廠區、推動綠能轉型的決心。
林佳龍表示,市府打造綠能生態園區,全國首創採用稻稈氣化發電,將「垃圾變黃金」,可說是創造「外埔奇蹟」,創下三個全國第一,包括成為全國最大的稻桿氣化發電廠、最大的綠能發電廠及最大的廚餘發電廠,充分響應蔡英文總統「循環經濟、再生資源」的政策方向。
此外,外埔綠能生態園區將創造多贏,包括:一、讓閒置已久的廢棄堆肥廠活化利用,將鄰避設施轉型為綠能生態園區,帶動周邊發展與就業機會;二、減輕焚化爐負荷,延長焚化爐使用年限;三、收購農民稻桿氣化發電,減緩露天燃燒空汙問題,農民也可創造收入;四、生產有機肥料及培養土,提供二0一八花博外埔展區用電或花卉栽種使用;五、將生態園區納入花博觀光行程,富含豐富的環保教育意義。
林佳龍說,推動生態園區已透過多場座談會與地方里長說明溝通,據統計高達七成五民眾表達支持,市府不會像過去政府讓市民失望,市府「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絕對有信心達到目標。環保署高度重視此案,將積極爭取中央補助,建立循環經濟全國典範,將成功經驗推廣至全國。
環保局長白智榮則指出,初步估計,大甲、外埔、后里及大安區等四區稻田面積達四千公頃,約五萬噸農作稻稈,經稻稈氣化發電,初估每年可產生五千萬度的電力,提供一萬四千三百戶家庭一年用電量,每年可減少碳排量達二萬六千公噸。
廚餘回收再生則初估發電量約每年五百四十萬度,約可提供一千五百五十戶家庭一年用電量,每年可減少碳排量達六千一百四十四噸。
白智榮說,將依期程加速推動外埔綠能生態園區,目前已於外埔區及大甲區辦理座談會與公聽會共五次,並辦理十五次國內廚餘處理場及厭氧發酵廠觀摩活動,做好地方溝通;廚餘厭氧發酵過程與沼氣發電完全採負壓密閉式處理,全力做好汙染防治。
白智榮指出,《回饋金自治條例》正修訂中,未來所產生的電能出售給台電後,將有一定比例回饋給地方居民,開創生活、生產及生態三贏的經濟效益。
返回上一頁相關文章
2011.04.03
馬英九參訪中區兒童之家歡度兒童節2011.06.27
台中神岡區山皮休息站應整頓環境及攤販2014.06.27
議員批美人魚碼頭變三角錐碼頭2009.06.23
育達助弱勢學子赴喜馬拉雅山區服務2018.03.07
中市府與中央合辦植樹活動2015.12.26
總預算擱置未決林佳龍盼速開臨時會2011.02.24
台中檢驗局提醒消費者使用瓦斯熱水器2015.04.10
環警聯合破獲非法棄置營建廢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