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創稻稈氣化發電
台灣新聞網記者楊川欽/台中報導
2017.02.17
台中市外埔堆肥廠荒廢閒置近十年,台中市政府規劃將其轉型為綠能生態園區,推動再生資源,收集大甲、外埔、后里及大安區約四千公頃、五萬噸的農作稻稈,率先全國採用稻稈氣化發電,初估每年可發電五千萬度,提供一萬四千三百戶家庭一年用電量,同時解決稻草露天燃燒空汙問題,每年減碳達二萬六千公噸,落實循環經濟。
外埔堆肥廠自九十七年十月停工閒置至今,外觀宛如一座廢墟,當地發展受限,環保局依「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導入「厭氧先進處理」技術,將該廠轉型為綠能生態園區,藉由廚餘及稻稈等有機廢棄物回收再利用,轉化成生質能源,藉此減輕焚化爐負荷,延長使用年限,同時也解決農民露天燃燒稻草空汙問題。
環保局表示,「讓台灣走向循環經濟的時代,把廢棄物轉換為再生資源」是蔡英文總統就職演說的政策方向,未來外埔堆肥廠將轉型為兼具環境教育及經濟效益的多功能環境教育園區,配合二0一八台中世界花博也在外埔展區舉辦,其所生產的有機肥料及培養土,將可提供花博展區花卉栽種使用,花博結束後,更可作為當地有機農業的肥料。
根據環保局初步估計,大甲、外埔、后里及大安區等四區稻田面積達四千公頃,約五萬噸農作稻稈,經稻稈氣化發電,初估每年可產生五千萬度的電力,提供一萬四千三百戶家庭一年用電量,每年可減少碳排量達二萬六千公噸。
廚餘回收再生則初估發電量約每年五百四十萬度,約可提供一千五百五十戶家庭一年用電量,每年可減少碳排量達六千一百四十四噸。
為廣納居民意見,環保局已於外埔區及大甲區辦理座談會與公聽會共五次,並辦理十五次國內廚餘處理場及厭氧發酵廠觀摩活動;此外,也導入環境教育社區培力計畫,培植社區產業發展,讓居民可透過相關課程了解綠能發電。
環保局長白智榮表示,「回饋金自治條例」正修訂中,未來所產生的電能出售給台電後,將有一定比例回饋給地方居民,開創生活、生產及生態三贏的經濟效益。
返回上一頁相關文章
2011.01.13
台中港區居民反對台中電廠增設發電機組2018.08.02
打造校園資源共享平台中市建12資訊站2017.10.26
台灣與歐盟關係研討會移師台中2012.10.24
全國氫能與燃料電池研討會26日勤益登場2011.04.18
台中觀光綠園道改善工程即將動工2011.01.03
春節兩岸包機台中機場應增至二十個班次2011.08.18
台中衛生局公佈冰品配料添加情形檢驗結果2010.11.03
中縣夫妻吵架候選人陳清龍幫忙調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