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切除下顎3D列印重建復原
台灣新聞網記者蔡鳳敏/雲林報導
2017.01.10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引用3D列印技術,重建因腫瘤切除半邊下顎骨的病人;這項技術不僅大幅縮短手術時間,而且經過3D列印的輔助,讓醫師能做出更完美的下顎,助患者重拾原本面貌。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副院長馬惠明表示,該院的整形外科醫師劉昌杰、張惠琇及外科楊永健,引用3D列印技術重建因腫瘤切除半邊下顎骨的病人,利用後製工程軟體,模擬切割後的腓骨,經過精密的計算,重建出跟對側下顎骨近乎一致的角度和弧線。
和傳統手術相比,經過3D列印的輔助,讓醫師做出完美的下顎,大幅縮短手術時間,讓手術能夠更順利的完成,於術後恢復良好,順利出院。
57歲的陳先生,因下牙齦腫塊到台大醫院就診,經過詳細檢查與診斷後發現為第四期的鱗狀上皮癌,隨即建議手術切除併重建治療。
患者於2016年11月接受右下顎廣泛切除手術併左小腿腓骨皮瓣顯微重建手術,同時利用3D列印輔助,重建將要被切除的右下顎。病人術後恢復良好,於術後1個月回診,其右側下顎外型與左側幾近無異,適應手術良好並逐步恢復日常生活及工作。
整形外科醫師劉昌杰表示、近五年3D列印科技蓬勃發展。3D列印就是以堆疊的技術將立體圖檔,輸出成真實的3D模型,舉凡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如剪刀、收納盒,甚至頭盔、腳踏車等等,目前的科技都已經達到可以列印出且使用的水準、由於電腦斷層攝影以及核磁共振造影的普及,病患身體的解剖構造均可以輕易的數位化,立體圖檔只要將醫學影像的DICOM檔。
經過軟體後製成3D印表機可以辨認的STL檔,將病人的身體構造,如上下顎、手骨、牙齒,甚至內臟器官列印出來、以前只能於電腦螢幕上看到的病人影像,如今可以栩栩如生的在醫師及患者手上仔細地解釋病情。
醫師也能於術前實際看到病灶位置,而並非只是在腦中想像,大大提升了手術的效率以及安全性。
劉昌杰指出、除了利用3D實體模型做術前的模擬以及解釋,針對一些需要複雜重建的患者,例如先天性畸形、廣泛性腫瘤切除或是嚴重創傷後重建,還可以把影像經過工程軟體後製處理後,繪製列印出重建後最佳的模型。
傳統顱顏整型手術,外科醫師大多依據個人經驗,配合電腦斷層影像來進行手術,因此手術之成功關鍵為外科醫師之臨床經驗。
然而,單純根據醫師個人經驗和意識來進行手術,常常花費許多手術時間而無法達到完美對稱的結果。利用工程軟體的後製,將病人術前的電腦斷層影像,進行切割位移與鏡像對稱處理,並利用3D列印實體模型規劃手術路徑並分析手術時可能發生的情況,達到大幅降低手術時間且得到完美對稱的手術結果。
返回上一頁相關文章
2020.06.10
「日環蝕」奇觀全台首發在雲林 錯過再等195年2010.06.15
虎尾警與社區協會關懷弱勢贈粽子度端節2008.02.07
雲林縣長蘇治芬廟宇分送紅包2008.05.16
通緝犯頑強拒捕 為警轟傷鮪魚肚2022.01.17
「亞洲歌姬」鄧麗君用歌聲追憶雲林女兒藝術饗宴2012.12.17
雲林表揚模範公務人員2011.05.04
斗六市絲瓜成熟上市了2011.01.10
莫拉克風災重建永久屋興建工程動土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