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5/04/28
Monday
00:35

小孩出現咬指甲強迫性行為應儘速就醫

台灣新聞網記者楊川欽/台中報導
2017.01.04
下周就是國中、小學期末考試周,醫師提醒家長多留心孩子身心狀況。 光田綜合醫院身心科醫師王鴻松指出,現下兒童在家長要求下,往往十分看重成績,對自我要求高,家長也會與其他親戚、同事的孩子互相比較,尤其是春節家庭團聚前的期末考,無形中增加孩子的壓力與焦慮。 加上兒童情緒表達不如成人能清楚、主動說出困擾,因此在無處宣洩下,有的孩子會出現頭痛、胸悶等身體不適症狀,就醫檢查卻沒生病,曾有兒童甚至出現拔頭髮、咬指甲等強迫性行為來發洩內心焦慮感。 王鴻松指出,一名就讀國小的女童莫名出現一直咬指甲的行為,家長勸阻無效,眼看孩子把十根手指頭都咬到流血後,帶她來看診。 原來小女生個性好強,很在乎分數,加上家長也要求她成績要名列前茅,導致孩子對於成績分數十分焦慮,不斷要求自己要表現傑出,可是又不知道怎麼排遣心理的壓力,只好靠著咬指甲來宣洩。 另外,也曾有家長帶著孩子來看診前已經跑了多家小兒科診所,但都無法改善孩子肚子痛的毛病,之後孩子還出現拔頭髮行為,結果肚子痛的病因不是身體而是心理,原來小朋友的父母正吵架鬧離婚,又常因孩子的教育吵架,小朋友在面臨課業和家庭雙重壓力下不知道要怎麼辦而產生拔頭髮的發洩行為。 王鴻松指出,在發現孩子情緒問題的原因後,他建議父母要好好關心兒女,並找機會和小朋友多互動;至於學業成績的問題,他建議家長不要只注意成績,要多讚美孩子其他好的行為,例如孩子很有禮貌,看見長輩都會問好,父母就可以多加讚美他對親友都會打招呼。 王鴻松表示,有些家長會擔心到醫院接受治療就要吃藥,原則上除非是某些特殊的疾病,譬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為了加強孩子注意力而開藥,否則醫師不會輕易給兒童開藥。 至於是否需要藥物治療?會不會有副作用?何時可以停藥?這些問題應在醫師詳細診療並與家長充分溝通後才決定。 圖說:孩童焦慮咬指甲情形。(台灣新聞網記者楊川欽/翻拍)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