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雲林分院:放射線治療有助控制癌症移轉
台灣新聞網記者蔡鳳敏/雲林報導
2016.11.16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副院長劉宏輝表示,三十多年來,癌症一直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隨著醫學治療的進步,癌症病患的存活時間與機率也越來越好。
但是隨著癌症病患存活時間漸長,惡性腫瘤發生轉移的機會越來越多。當惡性腫瘤發生轉移至骨頭時,最常見的位置就是脊椎。在各種癌症中,乳癌、肺癌、攝護腺癌是最常見發生脊椎轉移的癌症,國人常見的肝癌亦常發生脊椎的轉移。
神經外科醫師曾峰毅表示,惡性脊椎轉移性腫瘤,除了造成局部的背部疼痛、進而造成病理性骨折導致患者劇裂疼痛,嚴重亦可能因腫瘤壓迫脊髓或神經根造成肢體無力的症狀。
若發生嚴重的疼痛、神經學缺損或是癱瘓,將使癌者患者的生活品質明顯下降。
對於不同的惡性脊椎轉移性腫瘤有不同的治療方式,腫瘤醫學部醫師魯維丞表示,對於化學治療、標靶治療、賀爾蒙治療或放射線治療有效的惡性脊椎腫瘤,如轉移性乳癌或肺癌等,持續的全身性治療或是適時給予放射線治療仍有機會可以控制脊椎腫瘤的惡化,即能有效地緩解疼痛。
適當的患者衛教配合醫師的定期追踨,可以提早發現腫瘤壓迫脊髓的情形,使外科醫師及早介入進行手術,避免患者癱瘓的機會。
此類手術時間長而且腫瘤在切除的過程容易大量的出血,影像醫學部醫師手術前會做針對腫瘤血管的栓塞。如此一來,外科醫師可以在減少患者術中流血的情形下,順利地將脊椎轉移性腫瘤做全切除及重建。手術後再適時地追加放射線治療,以減少復發的機會。
腫瘤醫學部主任陳若白指出、雲林分院神經外科、腫瘤醫學部、影像醫學部醫師跨科部的團隊合作,近百位癌症併發脊椎轉移的患者,提供密切定期的追蹤還有完善及多方面的治療計畫,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減少病患的疼痛、以及避免病患發生癱瘓的機會、也呼籲越早發現積極治療提升存活率。
對於一些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相對無效的惡性脊椎腫瘤,如肝癌、腎細胞癌及惡性肉瘤,外科醫師更可以考慮積極地對於脊椎腫瘤進行完整的全切除(en bloc)及脊椎的重建,一些特定腫瘤的患者術後甚至不需要接受放射線治療。
透過積極的治療,手術前即因腫瘤壓迫脊髓神經而無法行走的末期患者,約有六成可以恢復自己行走的能力;手術前還有行走能力的患者,在其有限的存活期間,有九成左右的患者都能一直維持自己行走的能力。
返回上一頁相關文章
2010.12.02
蘇治芬頒獎予亞運優秀選手2024.01.14
雲林劉建國透早馬不停蹄謝票行程向鄉親致上謝意2015.10.29
雲科大菁英培育學程蓄勢待發2014.01.24
2014年象徵「愛你一世」幸福年2024.10.09
人情味跨越國界!立委劉建國帶領台商參觀毛巾工廠2010.12.08
斗南警分局查獲私釀酒2018.07.12
全台唯一混泥土扭蛋車現斗六2016.03.18
履歷輔導、檢測多管齊下 雲林漁產好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