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5/04/27
Sunday
05:47

八旬嬤吃香菇卡住腸子併發胰臟炎

台灣新聞網記者楊川欽/台中報導
2016.10.13
苗栗縣一名八十歲楊姓阿嬤被家人發現正在發燒,腹部劇痛難忍到快昏倒,急忙帶她到光田綜合醫院,經用內視鏡發現十二指腸有個長寬逾六公分的大憩室,裡頭卡了數朵完整的大香菇,導致膽汁不順,引起急性胰臟炎,幸經光田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何建興以胃鏡取出香菇後逐漸康復。 阿嬤平日身體健朗,雖然不與兒女住在一起,但阿嬤都能自行煮飯、吃飯,然而家人前往探視時,卻發現阿嬤正在發燒,腹部劇痛難忍到快昏倒,急忙帶她到光田綜合醫院求助。 何建興指出,香菇因為烹煮後柔軟滑順,常見銀髮族食用,但其實香菇和筍子、芹菜等屬「非水溶性纖維」食物,消化道沒法分解,年長、腸胃消化不佳者食用時最好切小塊且「適量」就好,否則可能成為身體負擔。 楊姓阿嬤和多數年長者一樣牙齒不好,咀嚼功能有限,透過內視鏡檢視,醫師驚訝發現阿嬤腹中憩室內的香菇朵朵完整,根本沒咬就吞下肚。 何建興說,病患到院時,經抽血檢查發現她的白血球飆高是正常值的二倍,再透過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在十二指腸華特氏乳頭的位置,剛好有一個後天形成、少見的大憩室,簡單形容就是在腸道中長了一個房間,而房間正好位在十二指腸轉彎處,阿嬤吞下的香菇在消化過程中經過十二指腸,剛好就掉到房間裡「住」了下來,結果憩室在膽管、胰管旁,導致膽汁、胰液分泌不順,因此併發胰臟發炎而肚子痛。 十二指腸憩室大多位於十二指腸第二部分內側壁,好發於四十歲以上中、老年人,年紀越長發生率越高,平常不會產生症狀、不需治療;臨床上多是因十二指腸憩室引起併發症就醫時才發現,常見的併發症為潰瘍或出血、阻塞或膽管結石、膽管炎、胰臟炎等,病人多會感到腹脹、噁心或嘔吐或吐血,一般採用內科保守治療,當內科療法失敗時才會考慮手術切除憩室。 楊姓阿嬤和家人、醫師討論後決定先採內科治療、不動手術,醫師順利取出十二指腸憩室內的香菇,經住院治療康復,至於引發腹痛的香菇前後究竟「住」在腸內多久?阿嬤表示,她已經忘記是什麼時候吃香菇的了。 何建興指出,消化道憩室是指一部分的消化管壁像囊狀擴張,在管腔內突出,從食道、胃、十二指腸、小腸、結腸(大腸)都有可能發生,十二指腸發生機率約5%至25%(僅次於結腸憩室),憩室的形成與腸道內長期壓力過大有關,現代飲食精緻化、長期欠缺纖維、便秘及年齡增長也都可能增加發生機率。 治療消化道憩室最棘手之處在於容易症狀復發,醫師提醒,憩室患者要少吃硬的、炸的或動物軟骨類食物;另一方面,針對銀髮族普遍消化能力不佳,口腔咀嚼能力也不好,平日飲食最好要以容易消化的食物為主,此外也要將食物剪或切小塊,避免直接吞下肚卡住或噎住,避免窒息的風險。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超過7%為「高齡化社會」、達到14%為「高齡社會」、超過20%則為「超高齡社會」。 內政部最新統計,國人平均壽命達到八十點二歲,預計一0七年台灣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會超過總人口的14%,正式邁入高齡社會,現下就有許多家庭肩負照顧銀髮族的責任,居家照顧不可輕忽。 圖說:醫師說明症狀位置。(台灣新聞網記者楊川欽/攝)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