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5/04/27
Sunday
09:36

五十肩錯誤治療無效又折磨

台灣新聞網記者楊川欽/台中報導
2016.09.09
肩關節無力,疑似罹五十肩,因錯誤治療無效反而成折磨。 五十歲住高雄的趙姓女患者,一年半來兩側肩部手臂酸麻無力,且肩關節活動也無法上舉日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也因此無法工作,到處尋找醫師治療,卻都被醫師們直接診斷為五十肩,進行各式復健治療卻都沒有成效,症狀卻越來越嚴重,連晚上躺臥時壓到手臂都非常不舒服,導致睡眠受到影響,常常要藉助安眠藥來入睡。 住在中部的親戚介紹患者到童綜合醫院,由脊椎微創中心徐少克副院長診治,最後發現患者頸椎第五節與第六節頸椎中央型椎間盤突出,因為突出的骨刺壓迫到神經而造成患者雙側肩關節疼痛活動嚴重受限。 經進行微創頸椎椎間盤切除及骨刺後,置放可活動式人工椎間盤,患者術後第二天感覺症狀明顯改善,且術後不用戴著頸圈固定,恢復良好,住院四天後即返家休養,晚上也不再難以入眠。 副院長徐少克表示,雖然頸椎椎間盤突出是常見的頸椎病變之一,但是患者出現的症狀(如肩膀、手臂或上背部等疼痛無法施力)常常會被誤認為其他疾病(如五十肩),頸椎第五、六條神經主要支配肩關節內旋轉韌帶的活動,一旦被壓迫造成旋轉韌帶的痙攣收縮,最後肩部關節活動受限,與一般五十肩發生年齡四十至六十歲與臨床表現不易分辨,建議若有從肩頸開始出現的放射性疼痛,乃至於延伸到手臂的酸痛無力,就應該到醫院尋求有經驗的脊椎科醫師進行詳細的診斷,才能儘速找到正確病因。 徐少克指出,人體椎間盤會因為年齡逐漸增長而退化,但是近來椎間盤病變年齡逐漸下降,主要是因為姿勢不良使用3C產品過多導致,尤其最近手機遊戲掀起熱潮,民眾要特別注意使用時間與姿勢。 徐少克表示,微創手術是用以影像系統為輔助,直接處理造成脊椎疼痛的病灶(骨刺),對身體侵入性小、對組織傷害性少,患者可以很快地恢復,並立即正常活動,縮短住院天數。 而現在也有活動式人工椎間盤可選擇置換,可提供支撐頸椎同時,還保留頸椎正常活動度,與自然的椎間盤效用相去不遠。 因此,術後不用再長時間戴著頸圈等復原,呼籲,醫療是因應人性化考量,提供患者更合適的選擇,所以民眾無須過度緊張或害怕手術,只有相信醫師專業判斷進行所需治療,才能夠真正解決病痛困擾。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