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海梭子蟹及善泳蟳繁養殖技術 開發成功
台灣新聞網記者張美惠/高雄報導
2016.05.27
臺灣沿近海之經濟性蟳蟹類每年總產量將近9700公噸,總產值高達16.8億新台幣,然而近年因高經濟價值與市場需求致使其遭受到極大的採捕壓力,野生族群數量下降,為增裕沿岸資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順利爭取競爭型「臺灣沿海藍色經濟成長推動計畫」科技計畫,並自104年度由漁業署、水產試驗所及相關學研單位共同執行,水產試驗所執行之「魚介貝類增養殖技術開發計畫」科技計畫部分,已成功建立遠海梭子蟹及善泳蟳繁養殖技術,有助增裕沿近海蟳蟹類資源,並為養殖產業帶來新生機。
漁業署表示,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於今(105)年成功培育遠海梭子蟹及善泳蟳蟹苗各約11萬及10萬隻,其中遠海梭子蟹已移置澎湖縣重光海域進行中間育成,待蟹苗成長至2公分以上,將可進行放流,增裕沿近資源。
另善泳蟳稚蟹自母蟹抱卵孵化到幼蟹變態著苗僅需25天時間,所需培育時間較國際科學報告縮短了1/3時間,為人工繁殖一大突破亮點。
此外,由於在人工飼養環境當下,蟳蟹類之幼蟹互相殘食情況嚴重,該所透過改進水質管理技術、調整餌料生物投飼方式、設置蟹苗附著網框,以及精準掌握著苗時間點,已可大幅降低因人工飼育環境密度過高所造成之互食狀況。
漁業署說,確保臺灣周邊海域蟳蟹類資源之永續利用,漁業署自2014年4月起公告實施「沿近海漁船捕撈蟳蟹類漁獲管制措施」,針對鏽斑蟳Charybdis feriatus、紅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uinolentus、善泳蟳Charybdis natator、遠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及旭蟹Ranina ranina等五種經濟性蟳蟹類之可捕獲體型及性成熟個體進行管制,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建立之繁養殖技術未來將持續與澎湖縣政府合作,逐步建立種蟹篩選、幼蟹培育、中間育成、放流苗合適體型、放流模式、放流效益評估等相關技術,俾利澎湖海域蟳蟹類資源永續管理及利用。
返回上一頁相關文章
2018.06.21
中鋼將發放每股0.88、1.4元現金股利2015.08.19
中鋼:環保團體收集之粉塵非來自中鋼2013.05.11
庇護工場展售會推出消費滿額摸彩活動2016.10.15
台灣資通產業標準協會辦5G技術國際研討會2022.07.29
高雄亞灣區5GAIoT產業聚落高軟二期向北部廠商招手估產值33億元2014.08.07
氣爆事故楊秋興:提供臨時工作加快重建2024.04.16
中鋼「熱浸鍍鋅鐵合金無鉻鈍化皮膜鋼」取得國內冷軋塗鍍鋼品類首張第二類環保標章2020.04.13
高雄銀行:2020配發0.6元股利是含0.15元現金股利及0.45元股票股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