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車禍舊傷膝關節導航重建獲新生
台灣新聞網記者楊川欽/台中報導
2016.04.05
一名四十七歲男性楊姓患者,三十年前因車禍導致左腿遠端股骨粉碎性骨折,由於骨頭破損嚴重,於他院手術後即發現左腳歪斜,左右腿長短不一,但因未嚴重影響生活,未再作處置。
數月前,患者因不慎跌倒,左膝疼痛行走不便,在親友建議下到童綜合醫院求診,經骨科醫師陳聖祺檢查後發現為創傷後關節炎致膝蓋內翻,導致長短腳,而左膝蓋軟骨又因長期施力不均已磨損殆盡,造成行走時劇烈疼痛。
陳聖祺安排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然考量患者仍年輕,使用導航系統而非傳統術式進行膝關節置換,使人工膝關節能擺放在最正確的人體軸線,延長人工關節使用期限,以避免再次手術。
陳聖祺先清除多年前手術部位生成的沾黏組織,再使用導航系統找出最正確的軸線,使人工膝關節擺放在最正確的位置,術後楊姓患者復原良好,原本肉眼即可見的長短腳已獲完全矯正,經過兩個月的復健,術前的跛行已不再,如今行走順暢,毫無疼痛感,膝關節的活動度也大幅進步,從術前的70度進步到術後的110度,對日常生活及外觀皆有很大的改善,患者對手術成果感到非常滿意。
陳聖祺表示,人工膝關節無論設計多完善,若無法擺放在最正確的位置,術後容易出現疼痛、無力、僵硬等問題,且術後關節鬆脫的風險也會大幅提高,進而降低其使用期限。
傳統手術僅能使用傳統器械找出正確的置放軸線,然在患者本身有外傷史的情況下,如個案病患因車禍後股骨產生了彎曲,使用傳統術式容易誤判軸線而使人工關節放置位置出現錯誤。
使用導航系統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可以幫助醫師更準確地切割膝關節各個關節面,進而準確地置入人工膝關節,降低術後人工膝關節鬆脫與彎曲的風險,以延長其使用年限,除此之外,導航系統還可避免骨髓腔的破壞,故可減少失血量和脂肪栓塞的機會。
陳聖祺指出,輕壯年創傷後關節炎的人工膝關節置換,由於考量患者仍年輕,人工關節使用年限須盡量延長,且手術還須處理創傷後沾黏引起的膝關節僵硬、長短腳等問題,故併用導航系統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方能達到最完美的效果,以避免日後再次手術的風險。
返回上一頁相關文章
2014.07.01
維護優質補教環境教育局公佈稽查成果2017.01.03
交通局建臨停場 紓解樹孝商圈停車問題2010.11.10
獨居老翁往生留下百隻流浪犬2014.07.11
新生兒髖關節脫臼延遲發現難矯正2016.10.08
中市潭子區一路多名整併為福潭路2010.05.18
台中國際美食音樂節22日登場2014.06.18
台中關增添十二名生力軍2011.03.16
修平與龍昌成立 精密機械人才聯合培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