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中膈關閉手術讓男童「開心」起來
台灣新聞網記者楊川欽/台中報導
2015.09.09
一名七歲陳姓男童,在學校進行健康檢查時發現心臟有雜音,家長因此帶孩子到童綜合醫院小兒科進一步檢查,經由心臟超音波與心電圖檢查,發現男童的心房中隔出現近一公分的缺損。
經心臟醫學中心執行長黃碧桃醫師評估後,以心導管進行心房中膈關閉手術,由鼠蹊部大腿靜脈穿入,當到達心房後則張開封阻器堵住心房中膈缺損處,術後住院三天康復出院返家。
黃碧桃表示,心房中膈缺損(Atrial Septal Defect, ASD)是一種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雖然絕大多數在幼兒期就因心臟雜音而正確被診斷,但仍有不少個案在學童、甚至成年後才出現症狀(也曾治療七十歲才首次被診斷的心房中隔缺損的案例)。
以往傳統治療是在全身麻醉及人工心肺機協助下直接剖胸進行「開心」手術,除需在胸部插引流管外,術後還需住進加護病房觀察三至五天,不但每日需換藥及傷口疼痛,還會在前胸留下至少十公分的疤痕;且傳統的開刀方法,病患約有千分之四的死亡率及百分之一的併發症產生,包括心包膜積水、心律不整、房室傳導阻滯、感染甚至休克與猝死等。
目前使用的經心導管心房中膈關閉術,是一種快又安全的手術方法,只有在鼠蹊部有針扎,而胸部沒有任何傷痕,術後不需特別的照護,只需每日服用一次預防血栓形成的阿斯匹靈六個月,並定時回診追蹤即可。
黃碧桃呼籲,若發現孩子有心臟雜音、氣喘與心律不整等症狀,或當孩子自述心跳不正常、胸部悶悶、胸痛等不舒服情形時,應及早至醫院檢查,最好在孩童時期進行手術,隨年齡增長會引起肺高壓、心臟功能失調及心律不整等,增加手術危險性及術後照顧困難。
返回上一頁相關文章
2012.12.17
愛水節水績優單位揭曉水利署19日表揚2017.01.04
臺中盃全國創意賽今頒獎2015.11.12
中市國家歌劇院與松竹五號橋獲金質獎2013.01.04
農試所育成印度棗台農9號「新蜜王」2015.12.26
總預算擱置未決林佳龍盼速開臨時會2013.11.23
中市青溪文藝學會第十四屆聯展2008.09.19
楓康超市舉辦省電燈管發表會2013.07.31
應力性尿失禁對症下藥告別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