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5/08/02
Saturday
04:14

掃墓多補充水分防中暑

台灣新聞網記者楊川欽/台中報導
2015.04.02
天氣炎熱,醫師呼籲民眾在清明掃墓時,應多補充水分,以防止發生中暑。 最近氣溫飆高,又逢清明掃墓的季節,許多民眾已經陸續掃墓;有一名九十歲洪姓老翁,家族掃墓從來不缺席,於掃墓時突然發生疑似中暑休克情形,家人先做簡單的處置(躺平、鬆開衣物皮帶、喝水等),然後再將老翁送至童綜合醫院急診室,經醫師檢查後確認因中暑所造成。 童綜合醫院急診室主任吳肇鑫表示,當暴露在高溫環境,造成體溫超過41.1o C(106°F)以上,合併有神經功能異常(如昏迷、抽慉),即稱為熱中暑,常是因為體溫調節能力失常所致,造成排汗功能異常無法散熱,老人、小孩、慢性疾病與酗酒者均是高危險群。 輕微中暑為臉色發紅、口渴、頭暈、噁心、心悸、四肢無力等症狀;症狀惡化時加上胸悶、血壓下降;嚴重時即突然昏迷。 吳肇鑫指出,在掃墓時發現家人出現不適現象時,可先將病人移至陰涼通風處,墊高頭部,意識清醒者,多補充水份和鹽水,若病人失去知覺,出現噁心、嘔吐症狀,就不可以再補充水分,接著幫助病人坐起或側臥,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以防止嗆到,也可以用冰水袋冰敷頸部、腋下及腹股溝等處,讓動脈循環慢慢降溫冷卻,但是不可以讓病人喝冰水或全身浸泡冰水降溫,會導致血管收縮、急救時無法電擊的併發症。 真正符合熱中暑定義的病人很少,但狀況非常嚴重,延遲處理死亡率高達百分之八十,其他大部分都是因高溫環境造成流失太多水分及鹽份的熱衰竭症狀,熱中暑因為併發症多而產生高死亡率,其中包括神經功能異常(腦水腫、癲癇、昏迷)、心臟功能異常( 心律不整、充血性心衰竭、低血壓)、肺功能異常( 肺水腫、呼吸窘迫症候群)、肝功能受損、腎功能受損、凝血功能 (瀰漫性血管內凝血,最常見的死亡原因)、橫紋肌溶解症、乳酸中毒。 吳肇鑫呼籲,因為墓地遮蔽物少,天氣炎熱時容易直接曝曬在陽光下,為避免造成中暑現象,應多喝水,並且陽光下直接曝曬勿超過十五分鐘(帶傘遮陽、或至陰涼樹蔭處);當出現中暑症狀時,切勿不可以喝冰水或全身泡冰水,否則易造成全身性血管收縮更不易散熱,最後導致心律不整,以及因為皮膚上有水而急救時無法電擊。 另外掃墓時容易接觸到恙蟲孳生的雜草環境,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或塗抹合格之蚊蟲忌避劑,以避免遭蚊蟲叮咬而感染疾病,返家後也盡快沐浴換洗全身衣物。清明掃墓是國人慎終追遠的重要節日,做好防範措施,才能避免疾病找上門。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