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罹患罕見軟骨症
台灣新聞網記者陳祐堂/台中報導
2015.04.02
一年一度的兒童節又快到了,每個孩子都是家長心目中的寶貝,為了給幼兒最好的營養,大部分媽媽都選擇以母乳哺餵,但醫師要特別提醒家長,如果媽媽長期以純母乳哺餵,但母子均未補充足夠的維他命D,且孩子又少接受日照時,恐怕對骨骼生長造成不良的影響。
光田醫院就接治了一名二歲多的幼兒,出生後皆採純乳母哺育,幾乎沒有副食品,且家長捨不得孩子曬太陽,所以寶寶長時間都待在室內甚少暴露於陽光下,媽媽發現孩子雙腳變形有O型腿,到醫院就診後才發現竟然是因為維他命D缺乏,導致骨骼生長過程中無法正常鈣化,而造成佝僂病(又稱軟骨症)。
無獨有偶,近兩年該院還發現另外三例寶寶罹患佝僂病的例子。其中一名三歲半女孩,也是因為下肢骨骼變形就診,就診時膝、踝與手腕粗大、X光很明顯的病變,詳細檢查後,發現為腎小管酸血症所引起的佝僂病。
經治療後骨骼的變形改善了,同時成長也恢復正常。另兩例則為一對姐弟;分別為三歲與一歲,為家族性佝僂病,姊弟倆因為腎臟先天無法維持住磷質而引起鈣、磷質不平衡,導致骨骼生長發育異常,家長也是發現姊弟疑似有O型腿才帶來醫院檢查,目前持續追蹤治療中。
光田綜合醫院骨科教授王迺輝指出,佝僂病發生率很低,約僅二十萬分之一,多發生在六個月至三歲大的幼兒,致病原因包括:一、營養不良,缺乏維他命D或鈣質;二、長期於室內很少曝曬陽光(皮膚經陽光之紫外線照射,可產生維他命D);三、腸胃吸收不良,常常腹瀉等;四、有腎臟病(如腎小管酸血症);五、有肝疾病;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維他命D缺乏所引起。
王迺輝說,因為骨骼的生長、鈣化主要靠身體中鈣與磷質的代謝,其代謝需要維他命D,因為它控制腸胃道吸收鈣,且維他命D需經過肝腎的作用,才能變成活性有作用的維他命D,一旦人體缺乏維他命D,將可能產生抽筋、骨骼鬆軟、肌肉無力、易骨骼變形、骨骼疼痛、下胸廓凹陷、肋骨前方有念珠狀突起、生長遲緩等症狀,對孩子的生長發育影響甚鉅。
而光田近兩年陸續發現的四個病例,全都是因為孩子開始站立學走後,家長發現孩子雙腳變形有O型腿的狀況,才趕快帶到醫院兒童骨科就診,所幸幾位幼兒經治療後,已大大的改善了骨骼變形與生長發育的問題。
雖然佝僂病少見,但王迺輝建議家長不應輕忽,平時須適度為寶寶補充維他命D與鈣質。食物的維他命D存在於魚油、蛋黃、穀物、奶油、鮭魚及沙丁魚較多,而鈣質較多的食物有牛奶、奶酪、優酪乳、豆漿、豆腐、綠色蔬菜、核果、小魚干等,此外,孕婦及哺乳婦女也應每天補充維他命D(10ug),除了營養補充外,幼兒每週應有幾次手、臉部曝曬陽光約十至十五分鐘,因為紫外線可刺激皮膚產生維他命D,但需注意避免過度曝曬反而引起幼兒稚嫩的皮膚曬傷。
若發現家中六個月至三歲的幼兒有骨骼變形(如:O型腿、腕部、踝部與膝部變粗大、胸廓凹陷或念珠狀突起等),最好立即帶給小兒骨科專科醫師檢查、確診,早期發現,經過鈣、磷與維他命D補充等治療,再加上輔具矯正,幼兒骨骼的變形與成長即可獲得大大的改善。
反之,若太晚治療,長久的變形則需要透過麻煩的手術矯正;另外,如果是因腎臟、肝臟等代謝性疾病導致的佝僂病,則需會同小兒腎臟科或新陳代謝專科醫師治療,並長期監測血中鈣質、磷質與維他命D之指數來改善相關症狀。
返回上一頁相關文章
2017.11.20
iGEM國際基因工程生物競賽 明道中學團隊奪「金牌」2013.04.15
大里永隆宮吸引考生前往祈求考運亨通2012.03.17
台中工業會舉辦第十三屆會員代表大會2011.12.30
瑞穗國小老舊校舍改建動土2012.07.12
大雅公園缺失多議員促改善2014.03.05
清明節三天連假高鐵台中站加開列車2013.08.17
台中暨屏東農漁特產展售會即日起登場2011.08.28
台中梧棲區經常無預警停電引發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