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5/04/27
Sunday
03:44

林佳龍版免費公車為十公里

台灣新聞網記者楊川欽/台中報導
2014.09.26
台中市長候選人林佳龍於二十六日與逢甲大學教授劉曜華、稻江學院助理教授王義川召開「改善免費公車政策」記者會,宣布他的免費公車政見,不僅可以將八公里免費擴大至十公里,明年還可以省下七億元的預算。 林佳龍表示,台中因為沒有捷運系統,也沒有便捷的大眾運輸工具,免費公車政策變成是對於市民的一種補貼,胡志強主政下的台中市,推行八公里免費政策有「花費高、效益低」、「擴大城鄉差距」及「易生弊端」等三大問題:第一、花費高、效益低,根據交通部的資料顯示,台中市施行八公里免費公車政策三年後,搭乘公車的市佔率從百分之二點九變成三點八,也就是在一百個人中放棄私人運具,改搭公車的人只有從二點九人增加為三點八人,增加不到百分之一,但市府對八公里免費公車補貼近三年總額已接近四十億元,今年補助近二十億元,明年還要再編二十三億元,卻讓在台中市搭乘公車人口三年來只增加百分之零點九,還不到百分之一,明顯缺乏效益。 第二、加速縣區邊緣化,市民常抱怨公車路線沒有形成網絡,公車無法四通八達例如龍井區中央路附近居民近三萬人,公車卻兩小時才來一班,原台中市區到梧棲關連工業區一天也只有兩班,首班公車甚至比工廠上班時間晚到,末班公車永遠比下班時間先走,如何能夠真正鼓勵民眾搭公車? 林佳龍指出,縣市合併後市府的公車路線可以分為黃金路線(每日班次超過五十班)共五十三條;一般路線(每日班次超過八班)共九十七條;政策路線(每日班次八班以下)共五十六條,他認為,「黃金路線」、「一般路線」及「政策路線」應從市民需求導向出發,進行重新檢討。 第三、易生弊端,若以交通部每年例行性進行的公共運輸使用率調查,以縣市合併的二○一○年為基礎,台中市從二○一○年至二○一三年公共運輸的市占率從百分之六點八提高至八點三,成長約百分之二十二,但市政府公布的每月搭乘人數卻從二百八十九萬飆升至八百六十萬,成長率高達百分之一百九十八。 依據交通部的調查,台中市在去年的公車使用人次應該為每月三百五十二點七五萬人次,但根據台中市政府公告的搭乘人數統計,去年每月卻以八百六十萬人次搭乘對客運業者進行補貼,這中間的差距很難不令人懷疑內有弊端。 林佳龍指出,經學者專家研究,提出改良版免費公車政策,未來免費公車政策不僅會繼續做,而且能夠做得更省、免費里程更長、受益民眾更多,要做到八公里免費擴大至十公里,還可以省下七億元的預算,將朝「調整補貼業者方式」、「檢討公車路線」來進行。 第一、調整補貼業者方式,現行台中的八公里免費政策,補貼公車業者的方式為依刷卡數領取補貼的款項,導致刷卡數越多,業者領的補貼就越多,制度設計也容易產生弊端,未來他將調整現行依刷卡數領取補貼的方式,針對「黃金路線」(每日班次超過五十班)、「一般路線」(每日班次超過八班)及「政策性路線」(每日班次八班以下)進行差別性補貼,以「每車公里」方式補貼業者。 公車業者合理營運成本為每車公里三十八點八元,林佳龍未來將改變補貼方式,初步規劃為對「黃金路線」每車公里補貼業者二十五元、「一般路線」每車公里補貼三十九元、「政策性路線」每車公里補貼四十五元。 依此原則,並延長補貼到十公里免費,依照王義川教授的精算,市政府一年僅需補貼客運業者十六億五千八百七十八萬三千九百二十八元,對照起胡志強編列明年的二十三億七千萬元的免費公車預算,不僅擴大免費里程,每年還可以省下七億一千萬元,花費低,效益高,也能有效防止盜刷等弊端。 第二、檢討公車路線,為消弭城鄉差距,未來要求公車業者在申請路權時採取「配對申請」,「黃金路線」必須配對「政策性路線」同時申請,每年服務品質評鑑後,對於黃金路線進行收回或釋放,改善交通是避免原台中縣區邊緣化的最大關鍵,便利化、普及化、密集化的交通服務,是拉近城鄉差距最好的利器。 王義川表示,台中市目前的免費公車補貼,是針對刷卡免費的部分進行補貼,與人次及刷卡數有關,較容易產生弊端,現在思考的另一種計算方式,將給客運業者合理的營運成本,在提供三種不同路線的補貼金額下,業者有穩定的收入,並思考發車時間,越多乘客搭乘超過十公里,收入就會更高,市府若能保障業者有最低的營運成本外,客運業者也樂於思考路網改變、班次的改變,以承載更多的人次來達到更高收入,不僅能造福市民,市府也能降低補貼金額,才是合理的補貼制度。 林佳龍承諾,上任後第一任務就是重新檢討大台中的公車路網,增加原縣區與偏遠地區公車的里程補助、路線與班次,增加停靠醫療院所路線,讓縣市合併後,住在衛星城市與偏遠地區的市民,進出市區時無論是上班、購物、就醫,都有便利通勤的權利。 圖說:林佳龍(中)說明他的免費公車政策。(台灣新聞網記者楊川欽/攝)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