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5/04/27
Sunday
04:34

靜宜大學等六校分享在地社區創新創業成果

台灣新聞網記者楊川欽/台中報導
2014.09.03
為縮短產學落差、培育創新與創業,並透過學校、學生、在地社區三方互動,呈現社區特色與在地文化產品,以促進社區的活化與發展,增加青年創業與就業機會,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於三日在靜宜大學舉辦「智慧生活創新創業育成平台試辦計畫」分享發表會。 由靜宜大學、中興大學、高雄醫學大學、東華大學、海洋大學與修平科技大學等六所先導型大學,分享如何透過課程創新教學的推動、地方創新人才資源網絡的串連,引導學生進入社區及在地產業,發想創意解決相關問題,並輔導學生在地就業與創業。 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長楊鎮華表示,去年起推動試辦「智慧生活創新創業育成平台試辦計畫」,以協助大學建構產業轉型所需智慧生活相關教研能量,全國共有靜宜大學、中興大學、高雄醫學大學、東華大學、海洋大學與修平科技大學等六所大學脫穎而出,成為先導型學校,並依據在地社區及產業特色,透過教學、研發與創業育成的平台建構,培育符合產業需求的人才,讓大學成為地方創新系統核心,增加青年創業與就業機會,共同打造台灣創新未來。 台灣大學理學院副院長暨計畫主持人周素卿指出,該計畫秉持以人為本、在地需求、文化特色、環境永續、產業獲利分配的新方向,透過創新的雙層三明治式課程模式,導入智慧生活科技,鼓勵創新教學方法,強調做中學、場域體驗、服務學習、專題實作及產業應用場域實習,協助大專校院發展創新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以人為本之創新能力。 同時借重大學校院所具有之專業、研發之人才與能量,透過智慧生活科技與服務的導入或創新,推動發展微型企業與社會企業的人才培育機制,進而提升創新創業的潛力與能量,進而成為在地社會創新的總部,以帶動地方發展與增進就業機會,實踐大學校院的社會責任。 靜宜大學校長唐傳義表示,靜宜大學結合外部資源,擴充創新課程及學習歷程的深度與廣度,讓學生立即進入產業學習,了解產業面貌與動向,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態度,提升學習意願與主導權,透過研究、調查社區產業需求,培育所需之專業人才,由學校與社區合作為產業找問題,找未來,也提供學生創業、發展、就業的各種機會與管道。 靜宜大學以社會企業概念搭配創新課程,協助社區發展特色,為台中市沙鹿區公明里設計生態旅遊、生產地瓜麵;為台中市大雅區忠義里的榮眷記錄家鄉食譜和遷移的生命故事;與清水牛罵頭文化協進會合作設計開發廖添丁故事為軸心的文化小旅行APP;高雄醫學大學整合資訊科技及健康照護專業,培養智慧健康照護人才。 中興大學媒合學界與業界成立產學聯盟及茶產業研發育成中心;修平科大結合業師,落實村落美學精神,行銷大里、太平等社區;東華大學將專業課程融入社區,為地方中小學弱勢兒童進行課後輔導。 海洋大學以漁業科學、食品科學、物流管理及綠能科技為基礎,提升漁村在產品包裝及產、認證、網路行銷的能力,六所學校以不同方式進行社會參與,發展社會網路,建構學習場域,成為應用與學習的樞紐。 圖說:靜宜大學校長唐傳義(左三)等一起宣導社區創新創業成果。(台灣新聞網記者楊川欽/攝)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