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5/04/27
Sunday
15:18

大宅門特區計畫積極進行中

台灣新聞網記者楊川欽/台中報導
2014.07.07
台中市政府投入二百九十點二億元在原水湳機場土地打造二百五十四公頃的「大宅門特區」,全區五大機能專區進度都分別進行中,預定一○七年中陸續完成,市長胡志強表示要求工程進度不能耽誤,預算也不能再追加。 都發局長沐桂新在市政會議中進行大宅門特區開發進度專案報告,他指出,全區區分為文教、文化商業、創新研發、經貿、生態住宅等五大專用區,公共建設工程則包括臺灣塔、中臺灣電影館、清翠園、泊嵐匯國際會展中心、台中城市文化二館、水湳轉運站等重大建設。 另外,在學術綠廊也將興建地下停車場,而為了落實環境永續發展精神,也將設置一座大型的地下式水資源回收中心。 沐桂新表示,大宅門特區總開發面積達二百五十四公頃,市府投入經費二百九十點二億元,各項工程進度目前都積極進行中,預計民國一○七年中以前可陸續完成。這也是全台灣第一個政府公共建設走在民間投資之前的都市計畫區。 胡志強也回想當年水湳機場的遷移過程,他從台北回台中參選國代、市長,常坐飛機,但降落時飛機穿梭於大廈中,相當危險,既然機場不安全又影響都市發展,企業與民眾多希望遷到清泉崗,還舉行遊行來向中央反映意見,後來終於遷成。 胡志強指出,他期期以為不可,因為那只會被拿來蓋住宅,只要他當市長一天,就一定反對,他堅持應有三分之一做公園,三分之一文教用地,另外三分之一再做為經貿用地,當時有人認為蓋公園太浪費,但他認為留下一塊綠地,讓後代再決定如何發展,會是正確的方向。 至於為何取名「大宅門」?胡志強說,有學者認為此案若做得好,大台中發展將無可限量,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建築專家學者替市府取的英文名稱「Gateway Project」,意思是「門戶走向未來」,也有西部開拓的意涵,加上園區內已有以水湳為名的經貿專區,容易產生混淆,因此另外取一個豪氣干雲的名字「大宅門」。 胡志強也表示,有的人批評「蓋台灣塔,不如拿來補助營養午餐」,但根據法令規定,土地重劃賺的錢十年內只能用在該重劃區,因此市府規劃台灣塔等建設,讓土地也跟著上漲,產生更大的價值,根據地政局估計,大宅門計畫可為市庫賺進六百億元,有民間認為還低估了,市府投資二百九十億元,最少回收六百億元,大家認為這樣多不多? 外界也有聲音批評市府的計畫「變變變」,胡志強表示,這牽涉到建設計畫與土地分配等重大問題,例如,原本很多場館預定興建於台灣塔內,但他認為台灣塔周遭必須有綠地,才能讓民眾好好欣賞整座塔,適當的調整是為了整個計畫好。 此外,胡志強也認為,當年國防部移交水湳機場土地給市府,要求市府必須付清一 百三十八億元費用,市府也照做,後來市府規劃好了,國防部竟說要退錢給市府,看能不能與市府合作分土地,他因為怕公園綠地都因此被影響,因此沒有同意。 對於工程進度,胡志強說不可再耽誤,更不能追加預算;每個工程地點都要設置說明牌,讓民眾知道該建設本身的故事,凡事有故事,市民會喜歡,而都發局除了展示園區模型,也可播放宣傳影片,讓更多民眾認識大宅門計畫。 副市長蔡炳坤則提醒,大宅門特區是低碳示範園區難得的實現機會,燃油汽機車都不能進入,未來一定會有很多人參觀,因此園區內接駁必須同步規劃。 交通局長林良泰表示,初步已規劃完畢,園區會有BRT環狀路線,另有四條公車幹線通往園區,南北邊也規劃以電動公車接駁,園區內會儘量以低碳車輛通行,另外推動中的i-Bike計畫,兩年將設置六十站,大宅門特區也是設立重點。 副市長徐中雄也提醒,根據都發局簡報,文化商業專用區有許多瘦長的高樓,應特別注意容積上的規劃配置;沐桂新表室,文化商業區容積比較大,都發局已訂定並完成公布作業。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