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改造吆鬼街宣傳斗六小吃歷史
台灣新聞網記者蔡鳳敏/雲林報導
2014.05.29
雲林溪美食廣場 「iau-kui`」吆鬼,餓鬼的台語發音,在雲林縣斗六市的「吆鬼」卻有著不同的涵義。
民國四十年左右,「吆鬼街」(原址公正街)是過去斗六市攤販的集中區,是饕客必去的地點。「沒來過么鬼街,就等於沒來過斗六」是老店家口中得意的記憶。
於民國八十年左右,原公正街攤販陸續遷移,部分商家移至雲林溪封蓋搭建的美食廣場,擁有許多三代經營的商家,繼續傳承斗六小吃的歷史。
因此,「吆鬼街」是斗六人小吃美食的共通詞,更是在地小吃驕傲的象徵。
「吆鬼街」雲林溪美食廣場藝術改造行動,受邀策劃的優雅農夫藝術團隊尋找在地文史元素,期望形塑一尊「吆鬼」作為代言斗六小吃的形象人物,設計了雲林斗六「吆鬼街」的吉祥物:「肚嚕們」。
外型設計理念如下:「"肚嚕們"來自雲林古早時代一條美麗的溪流"雲林溪",因為斗六以前是平埔族的獵場,擁有許多山鹿和梅花鹿,每當獵鹿成功的歡呼聲:DULUM!(也是斗六名字由來)就是"肚嚕們"名字由來,七零年代"雲林溪"封蓋變成了美食廣場,留了一片荷葉成了遮陽避雨的帽子。
所以如同台灣河童的"肚嚕們"有著象徵熱情的紅色身體,而身上的鹿角、荷葉和名字皆源自斗六在地的文史記憶。」
該次改造行動的其中作品「吆鬼小屋」,除了提供來此用餐的顧客有休憩功能之外,整體空間以世界名畫「最後的晚餐」為創作基礎,將耶穌和使徒們換成斗六吆鬼「肚嚕們」,空間兩旁壁面有著美食廣場所有料理達人將美味食材變成各式小吃準備上菜,所以餐桌上變成許多斗六小吃和美食,藝術家更融入互動式的畫法,讓觀看者可以畫作合照,讓民眾以對名畫的印象看此作品形成趣味的對比,期望透過藝術作品宣傳斗六「吆鬼街」的特色並歡迎更多遊客來此品嘗道地的美味。
返回上一頁相關文章
2022.11.16
台塑企業與朝陽科大農業團隊舉辦花生種植觀摩會2008.12.28
雲林司法人權救援協會舉辦成立大會2020.05.07
「防疫落實、環保欠佳」六輕配合麥寮鄉公所宣導「勿亂丟垃圾」2015.05.01
錯誤餵猴險些釀禍2008.04.12
宜蘭縣孝威國小「宜馨閣」掌中戲團2020.05.12
雲林官學醫專家齊聚成立紓困振興專家服務團隊2011.10.20
斗六警巧思 垃圾車兼宣導防詐2024.08.05
少輔工作生力軍,雲林縣少年輔導委員會實習生初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