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網(Logo-image) 台灣新聞網(Logo-text)

2025/04/27
Sunday
12:48

福興宮媽祖廟神像列古物彰顯文化價值

台灣新聞網記者黃永順/大里報導
2014.03.25
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台中市大里區福興宮媽祖廟,所供奉的媽祖軟身神像、神農大帝像,因年代久遠、造型特殊,具有工藝兼具藝術及歷史文化價值,經由台中市政府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登錄為「一般古物」,因國內很少神像被列為古物,因此愈顯得其價值。 財團法人大里福興宮董事長林修文表示,該宮的媽祖神像,相傳是在清朝乾隆年間,有一位得道的高僧,從湄洲媽祖廟奉請了一尊神像,隨同渡海來台的先人在鹿港一帶上岸,並沿大肚溪溯溪而上,在走到大里杙之後,經指示神明是否要定居於此,結果出現「允杯」,先人於是開鑿圳溝墾荒,幾年後就將蠻荒之地開發成為廣闊的良田,地方民眾感念神明保佑,在原先擲筊的地方集資興建福興宮,迄今約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而福興宮除了是地方的宗教信仰中心,早期更是地方政治、軍事、文化、經濟中心,在日治時代,大里國小的前身─私塾,農會的前身─組合,公所的前身─役場,都是設在福興宮的廂房內,林爽文擔任鄉勇團練總教練時,也是在廟口訓練其子弟兵,福興宮在鄉民心目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該媽祖軟身神像,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見証大里地方信仰習俗、歷史事件、及社會變遷,並以木胎灰漆雕刻而成,手、腳關節為機動可拆裝式,且體型碩大,深具工藝藝術及歷史文化價值,近來被市府登錄為「一般古物」。 此外,該宮所供奉的神農大帝像,身著蟒袍,異於一般廟宇所見的神農大帝像,得以見証地方對商業及農業的重視,並反映清朝時期台灣與福建地區文化的交流。 其陽線服飾、灰漆堆成,製作精細,深具歷史文化及藝術價值,而其咸豐元年製的木椅,雖然樸實,但陰刻楷款「咸豐元年桐月置」、「弟子林天賜叩謝」,紀年清晰,可藉此考據古物與時代之交互關係,因此也被列為「一般古物」。 林修文表示,一般都是廟宇建築被列為古蹟,很少有廟宇 的神像被列為古物,十分特殊。 加上該宮造型樸實無華,為端莊典雅的宮殿式建築,龍柱、石堵、浮雕門神、結網、藻井、花堵、宮燈均古色古香,壯觀宏偉,民眾前往參拜時,也能參觀頗具歷史價值的古文物。
返回上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