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府辦農業與環境永續講座
台灣新聞網記者蔡鳳敏/雲林報導
2014.02.26
雲林縣政府表示,在食品安全、環境災害、農文化失落等問題日益嚴重的今天,為讓雲林人找回失落已久的自信,讓台灣人肯定農業。
縣府今天辦理第2場「農業與環境永續專題講座」,邀請高雄大學教授曾梓峰、中興大學教授李龍湖及教授張天傑、台灣廚餘堆肥資源化發展協會理事長黃育徵等農業、經濟、畜牧領域之專家學者到場講授,和與會學員一起認識雲林農業博覽會及後現代農業的新主張,用心預約未來。
縣長蘇治芬表示,雲林農業博覽會72天的展期已經進入倒數階段,參觀人數也突破了70萬人的關卡,來自台灣各地的鄉親一同見證了這一場盛會。
農業博覽會,它不同於園遊會、大型活動和嘉年華會;博覽會所呈現的內容不僅僅是討論和反省產業面的政策,而是更深刻的反省過去與現在人類生活與文明,對土地的傷害,以及人類對於未來的想像與願景。
曾梓峰指出,低碳雲林並不是一種噱頭,而是一種對於「轉變」的期待,因此,農業博覽會不是農產品的嘉年華,而是一種嘗試去「改變」的宣誓。以農業生產為生存基本條件的雲林,事實上面對著社會發展轉型嚴苛的挑戰。
農業的雲林需要「翻轉」,不只是政治的承諾,更是全民打造「福祉社會」所需要一起來面對的任務;「翻轉」不是革命,但卻需要卓越創新的視野,以及大無畏的勇氣及毅力。
張天傑表示,面對國外進口低價畜產品的競爭,國內的畜牧業者所面臨的壓力日增,畜牧業者已逐年減少;畜牧業亦因國人環保意識提升,空氣及水污染的問題成為畜牧業發展亟待克服的問題。
我國畜牧業若要維持競爭力,勢必需要改變策略以提升競爭力,並達到畜牧生產與環境永續的雙贏局面。
黃育徵進一步說明,藉由這次講座和與會先進分享攸關台灣未來農業發展的幾大議題:診斷台灣「農業、農民和農村」所面臨的挑戰 、想像 2030年的「新農業、新農村、新農友」和今天會有何不同、2030新農業發展願景「新鮮」的土地文化,利用這些議題提升台灣農業「生命力和競爭力」的發展願景和市場定位,並分析農業如何帶給一個國家多元的價值。
蘇治芬表示,辦理農業博覽會就是想要告訴大家,我們絕不能輕視農業和農民,因為農業和農村保留了人類歷史文化中最珍貴的資產:鄉村生活中保留了「人與人最淳樸的感情」、農業本質保存著「人與土地最密切的關係」,要讓大家更認識農業、更瞭解土地所承受傷害,要讓雲林人更瞭解雲林的農業、讓台灣人認識雲林農業改變。
返回上一頁相關文章
2014.09.18
警方華山國小進行交通安全宣導2011.12.03
斗南、大埤馬英九、吳敦義競選服務處成立2025.06.19
黃振輝呂秀金勉家扶學習AI增強競爭力 雲林家扶獲贈14代電腦與10萬助學金2020.05.29
豪雨,造成斗六市鎮北里、榴中里等地區淹水2014.03.24
粗心媽媽攜童購物走失卻渾然不知2012.05.23
舞動生命虎尾中山堂盛大演出2016.08.18
李進勇推銷雲林優質羊肉2014.04.22
雲林表揚金標章認證農民